在 Runner’s World分享了一篇“极化训练(Polarized Training)– 老式的高强度-低强度方式的训练法”,作者拿极化训练跟普遍的“阈值(Threshold) – 低强度-中强度的训练法”模型来进行比较,结果会是如何呢?一快来看看。(这是山姆刚接触的,若有写的不妥当的部份,请再纠正啰)

    将二个普遍的耐力训练法来做比较:一个是名为“极化(Polarized)”模型,另一个为“阈值(Threshold)”模型。你可以将训练分成三个基本的区域:

    (一) 低强度区(Low-Intensity Zone):轻松跑
    (二) 高强度区(High-Intensity Zone):高强间间歇
    (三) 中强度区(Medium-Intensity Zone):持续动,如节奏跑(Temp Runs)

    在苏格栏的研究中,研究员让12位训练有素的自行车选手当受测者,进行了二种训练:

    (1) 极化模型:80% 低强度 ; 0% 中强度 ; 20% 高强度
    (2) 阈值模型:57% 低强度 ; 43%中强度 ; 0% 高强度

    进行阈值模型的组别一周进行7.5小时的训练;而进行极化模型的组别一周进行6.4小时的训练,尝试让这二种训练方式中的低强度训练时间是可匹配的。

    全部的受测者停止训练四周,然后进行其中一种模型的训练;然后,再停止训练四周,最后再进行另一种模型的训练。训练前及训练时,他们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肌肉活体检查及代谢物尿液分析,同时进行标准的运动表现测试,像是40公里的计时赛。

    试图保持预设的速度下,多久时间之后身体会出现耗竭呢?训练前与训练后的结果如上。极化组别与阈值组别都获得了改善,而极化组别明显是获得更大的改进。而其它表现的测试上,二组获得相似的结果,肌肉活检、尿液分析并没有发现很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应该停止全部的阈值训练,而开始交替进行“慢长训练”与“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吗?不完全是。这类的研究不可避免建立了一个假的二分法,以这个情况,进行全部阈值训练而没有高强度,或不进行阈值训练只进行强度训练。但没有人真得会这么极端在进行训练。

    大多的精英耐力型运动员已发现一个比较有一致性的金字塔,像是加拿大的马拉松选手进行74.3%的低强度区,11%的中强度间及14.7%的强度区。这大概算是“极化”吧!因为高强度比中强度的份量更高,但11% 仍表示有不少的时间在训练阈值区。

    而作者认为这是个有趣而有用的研究,你可以从艰苦的高强度训练中获得好处,若你想要变快,有时候要去面对高强间的训练。

    来源:山姆伯伯工作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