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奥运会就在眼前。倘能在训练方法上创新、革新,可以帮助中国田径争取较好成绩,可望夺四、五枚金牌或更多。
      关键词:一元训练理论;训练大方法;训练方法;田径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01-08
      Abstract:Facing the pending Beijing Olympic Games, it should be necessary for China athletics to get the training system renovated, so that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China athletic team (more than 4 gold medals possibly winned) could be expected in that Olympics.

      Key words: the unitary training theory;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ethod; athletics
      2007年9月2日,第11届田径世锦赛在大阪落幕。中国代表团排名:奖牌榜并列第11位,总分榜第7位。成绩超上届是可喜的,然而情况非常不平衡。
       刘翔顶住空前压力,摆脱赛前感冒发烧、决赛被安排在最外侧道次等不利客观因素,击败全球豪强,夺得冠军!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选手,也是亚洲史上第一位直道项目的男子世锦赛冠军,非常值得自豪。可是,中国田径大面积情况不佳。
       北京奥运会迫在眉睫。以田径来说,对于47块金牌、相应奖牌、以及总分的争夺,十分激烈。如何面对,这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2007年9月9日在意大利,牙买加运动员鲍威尔以9″74创百米新世界纪录。比他本人的原纪录9″77提高了3‰ ;若同8月26日他在大阪百米决赛中的9″96相比,则两周间提高了22‰ 。从这个确凿的例子可以发现,止步不前的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是没有根据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可开发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机不可失,事在人为!

      1 在运动员既定条件下,训练方法决定运动水平

       在短跨项目上,美国队一路领先,牙买加紧傍之。这个事实,反映出训练方法的重大意义——训练方法的先进程度决定运动水平的高低。
       刘翔夺冠,对此更作出了最鲜丽的确切证明:
      (1)自雅典奥运会胜利夺金起,在重大比赛需要时,均可稳定地把世界级水平摆出来;
      (2)发挥出辐射效应:带动史冬鹏、邢衍安等显著提高水平——说明只要肯咨询、肯学习、肯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研讨,同行们就可以提高水平;
      (3)刘翔不信邪。他多次说:“我就不相信亚洲人不行。”
       刘翔虽然具备较好身体条件,但他不是超人、神人、特异功能人,而是凡人、普通人。(例如,上海体院邬爱迪教授说,刘翔身高1.89米,阿兰.约翰逊身高1.78米,而两人的腿长一样,在这里,刘翔就稍微显出弱点了。[1]事实说明,夺金并不需要绝对的身体条件,只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
       中国人并非注定不能在田径项目上夺取世界顶级水平。只要具备奋斗精神,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刻苦钻研训练方法并勇夺进化运动中的创新“制高点”,就有可能成功。在这里,训练方法就是关键。
       在中国田径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刘翔的事迹十分醒目。这是孙海平训练方法的胜利!(孙海平教练根据自身和陈雁浩等几代人的训练经验,响应党的号召,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刻苦钻研,不断进行创新、革新,使110米栏训练方法发展到新的“制高点”,所以取得超越世界的杰出成绩。[2]我国田径各项目在成绩水平上的差别,相当程度地反映着训练方法先进程度的差别。对于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民族来说,运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人种,而是训练方法。从大阪望北京,不应该让人种论做落后训练方法的保护伞,继续羁縻士气。
       训练方法反映了体育运动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说明,运动成绩与训练方法相平衡。若想提高成绩,就必须研究、改进、改革训练方法。围绕着进军北京奥运会田径赛的每一张“入场券”,相关人员应该把“能动地、仔细地、反复地评估和改进训练方法”,作为中心任务。作为每天从早到晚工作中随身必带的思考课题。

      2 从“一元训练理论”看田径训练大方法

       调查研究,可以发挥基础的竞争力;钻研训练理论,可以争取超越的竞争力。训练大方法,取决于训练理论。从“二元训练理论”到“一元训练理论”,是一大改革,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一元训练理论”内涵的“一元观”、“体力波”、“整体设置”、“力争技术优势”、“到位”、“进步原则”……等等内容,其实,是从不同方面,论述着同一个本质问题:训练与运动员生命有序状态的关系。建立这个认识,非常重要。认知人体——这个“生命有序状态”,需要具备从“一元”出发的辩证思维。这样,才能在训练实践中掌控好“复杂性和针对性的动态统一”, 争取恰到好处。
       为搞好田径各项目的训练大方法,大致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目标、任务;
      (2)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达到既运动进步、又身体健康的一个完整的时间段落)。这样的时间段,是进行“评估与改进”思考的、关键的范围与环节;
      (3)主训练手段及其重要配套条件(由比赛规则和训练规律决定,这也是“评估与改进”思考的关键环节之一);
      (4)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小周期(由赛程安排方式和训练规律决定);
      (5)配合和补充主训练安排的辅助训练;
      (6)与训练进程相平行地、同时进行着的“评估与改进”思考。
       田径运动实际上不是一个单项,而是许多个单项在同一场地上的聚合。每一单项的训练大方法,均需要“独立”研究。在下面,谨呈管见供参考:

      3 110米高栏训练

       孙海平教练在刘翔的配合下、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已经成功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110米高栏的训练方法。要爱护它、发扬它、继续发展它,以接受全世界110米高栏训练进化运动在未来、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上对它的激烈竞争。
       孙海平训练方法的核心,就在于实事求是,能动发展。祝以孙海平教练为核心的训练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们,发挥和发展成功的学术路线,针对发展着的主客观情况,继续精心掌控,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新胜利。祝刘翔夺得金牌;并在天气等条件具备时,再破世界纪录。祝史冬鹏、邢衍安等运动员取得新的进步。围绕着刘翔训练组这个成功的核心,祝田管中心促使我国跨栏训练,形成横向上切磋激励的、纵向上自幼至长树大根深的、合理的有机体系,使之富有活力地健康成长。
       由于人体是有思想的有机整体。这个主体,特别精密和复杂,使训练工作只能大体上、而不可能绝对地把客观规律掌握彻底;同时,客观情况也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成绩不可能绝对地稳定;甚至某些失误,也是有可能产生的。(像今年上海比赛的13″21,这个水平就略嫌偏低了。)这就需要时时清醒和警惕,不断积极地重新进行“评估和改进”,以夺取新的胜利。

      4 关于马拉松等类项目的训练,以周春秀为例

      4.1 目标、任务:夺取北京奥运会金牌
       从大阪赛情看此任务:前五名中,亚洲占三位,可说亚洲是具有优势的。非洲的经验值得调查研究,但不应背上非洲不可超越的精神枷锁。周春秀脚有伤,妨碍了最后两千米的更好发挥,从而只得银牌。[3] 恩德雷巴当时多次地回头张望,反映出她也境况困难,心中发虚,并非不可战胜。从今年11月4日纽约马拉松赛的赛绩来看,拉德克里夫也并非处在上升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中,周春秀的金牌,是必争的。


    4.2 关键
       第一,治伤、防伤,是周春秀当前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2003年以来,周春秀虽多次取得比赛胜利,但成绩水平并没有新的提高。这同她的年龄状况是不相称的,也使北京奥运会夺金牌缺少了更可靠的保障。因此,非常需要拿起“进步原则”,在稳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新的进步。
       第三,周春秀的最好水平在2°20′左右,而大阪成绩与之差了约10分钟。这主要由于湿热天气。(在大阪比赛的其他长距离运动员也普遍地存在这种反应。)这是需要认真应对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周春秀与冠军的成绩差距是8秒,只占2°30′45″的约千分之一。在战术上要重视它,在战略上要藐视它。朱晓琳等的差距也很有限,因此,同样具备争冠军的可能性。(肯尼亚夺冠的是恩德雷巴而非马萨伊,这也说明历史成绩只反映可能性而非确定性。)

      4.3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是运动员当时生命有序状态运行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它需要:既完成人体运动能力运动的爆发和在新基础上的重建;又使人体基本生命运动在承担冲击后更好地完成恢复。从中,可以认知许多因果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掌握好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就可以大体解决这个运动项目训练中的基本问题了。
       它在早期的苏联体育理论中被定义为“全年周期”,后来发展为“半年周期”、“季度周期”。它实际所需时间要短得多。因而,相对于“全年周期”只进步次把次的期望值来说,进步速度就可大大加快。同时,对应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它的时间长短是各不相同的。
       以马拉松项目而言,大约在一个月或稍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 任龙云今年10月底在10天里,完成了从北京马拉松赛夺亚军(接近世界级水平)、到武汉六届城运会夺五千米亚军、万米冠军(破全国纪录)的4次比赛。这反映出他的“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所需时间很短、很短。]
       从现在至北京奥运会,大约来得及组织十来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如能开启进取性的滚动式训练进程,进步将很可观。(这是争取持续进步的十来“步”机会。即使仅其中的“5步”争取到进步,“5步”作为维护性处理,也能争取到相当幅度的进步果实。)
       每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都需要用“马拉松全程”,来切实地进行检验。(如果能够参加正式比赛,那就更好。需要把北京奥运会前准备参加的比赛机会,逐一开列出来,作为“标志点”,再大体配以“个把月”的“时间长度”,就可以能动地、实际地,划分出各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
       需要依据“马拉松全程检验”的实际结果,来评定每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的训练效果;来研究制定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的计划,尤其是“预期指标”,以及与各种“训练手段”相应的“跑速指标”。
       在大阪比赛中周春秀出现了伤情。赛后需要先安排一个以治伤为中心的“调整阶段”。等伤治好以后,才可以开启进取性的滚动式训练进程。

      4.4 “主训练手段”及其重要配套条件
       马拉松训练工作所针对的核心对象,在于“整体设置”[请参阅茅鹏:《论整体设置》,载《体育与科学》(南京)2007第4期],而不是什么“耐力素质基础”。(这就是说,训练为的是,促使“整体设置”水平,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地、不断地提高。)这个问题,一定要首先搞清楚。
       马拉松跑内在的“整体设置”,由“跑速”结合“跑距”铸成之。因此,“主训练手段”应该由“跑速”结合“跑距”构成。
       为了保证“整体设置”的针对性,“跑速”,必须是马拉松全程的跑速。(以“全程2°20′”来说,其各种相应段落系列的“跑速”,分别就是:半程 1°10′;万米33′10″;千米3′19″;四百米1′19″6……等等。否则,就不属于“马拉松整体设置”的性质了。当全程的“预期目标”发展、改变时,其系列的各种相应段落的“跑速”,均需跟着改变。)
       防伤是周春秀的关键,也是长跑运动员训练中共同的关键之一(孙英杰、邢慧娜等都曾因伤遭折磨)。为了防伤,作为“主训练手段”,需要尽量珍贵地(节约地)使用“跑距”,而不能大手大脚,更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运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① “主训练手段”的“跑距”可以探讨:
       据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4次创造马拉松最好成绩、6次夺得纽约马拉松赛冠军的韦茨,其训练“跑距”,从来没有超越过半程马拉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经验。
       周春秀当前起步的“主训练手段”,可不可设想为:“半程马拉松跑距结合以1°10′跑速”?能否以此作为基本设想,结合具体的天气等条件,灵活细致地操作之。
       如果经过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在全程测试中“2°20′” 的“预期目标”得到实现,同时,健康状况良好;那么,在开始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时,就需要研究调高“预期目标”。于是,一系列的相应数值,均需要跟着作相应调高。这样,就能启动:“进取性滚动式操作”。
       当“2°20′”的“预期目标”实现时,要不要立即开始进入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这需要根据运动员当时的身体情况来具体地确定之。如果“全程测试”非常成功,成绩很出色,而当时又不急于面临比赛任务,则不妨暂先连接一个不太长的“调整性训练阶段”(譬如说一、两个星期),然后才开始进入下一个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这样,可能会使进步过程发展得更稳妥些。(这种做法,也可以看作是,在“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的“全程测试”后,安排以个把星期的“过渡期”。)
       ② “主训练手段”中的最后阶段(一千米、八百米、四百米、二百米、一百米、五十米、二十米、三米……等等)应该如何跑?
       ⑴ 这是奥运会比赛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对于周春秀来说,尤其如此。必须认真探讨、研究,得出具体的“训练要求”。
       ⑵ 这个“训练要求”,必须纳入“主训练手段”中,成为“主训练手段”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每一次训练实践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不应该游离在“主训练手段”之外,另行孤立安排。
       ⑶ 需要认真研究大阪比赛中的“土佐礼子现象”。
       日本的土佐礼子(8号),在比赛后程张着大口,非常明显。(这种表现与其他运动员显著不同。)这说明,她当时的疲劳程度已经很深。在最后的两三千米中,她多次试图冲出、超越第一集团,屡试屡败。这反映出意志力与疲劳状况的激烈斗争。
       在最后一千米中,不仅被周春秀、而且被朱晓琳甩开一、二十米。土佐礼子面部表情非常难看(反映出当时体内生理状况已极为艰难)。
       然而,最后她竟奋力冲刺,成功超越朱晓琳一、二十米。最后,为日本夺得了大阪世锦赛中唯一的一块铜牌。(可以把比赛录像放给运动员们看,以便使他们对当时的场景取得完整的感性认识。)
       这个“土佐礼子现象”,作为运动员的体内感觉,具体的应该是什么样的?需要研究“翻译”出来。对身体影响的后续结果究竟如何?需要认真地追踪调查(这种调查并非太难)。
       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中,这种精神,运动员可以参照运用。(在比赛中遭遇这种艰难感觉时,不要与“快垮了”联系起来,而要与“胜利就在眼前”联系起来,转化成为鼓舞拼搏的力量。)
       在训练中,是否需要运用这种土佐礼子精神?这需要慎重研究:对土佐礼子赛毕当时的身体情况;后续一周、半月、一个月时,她的身体情况;需要进行追踪了解。要了解到可靠的材料,以判断“土佐礼子现象”对她的身体是否有损害?如有损害、损害的程度如何?然后,考虑我们在训练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一定程度地运用。(必须防止对运动员身体产生伤害;防止对训练进程正常的、科学的持续运行,产生妨碍。若这个前提得到保证,便可以一定程度地予以运用。这个“程度”如何给予掌握?要研究、尝试,并结合实践不断调整改进之。)

      ③ 怎样安排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的“战术”(“用时”的分段分配)?
       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中,运动员们会习惯地采取:一开始慢慢跑(“跟着跑”),到最后“比冲刺速度”,这样的战术。但是,比赛战术的运用,是为了制胜,而不能框死在一种程式中。不应该把胜利,宿命地让给冲刺能力最强的运动员。还是应该根据主客观各方面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具体运动员的具体战术。
       假如周春秀在北京奥运会中,最后仍然是同恩德雷巴决胜负,应该:“一开始怎样跑、然后怎样跑、然后再怎样跑、……最后怎样跑”?如果主要对手有变化,应该怎么办?估计,可能会是怎样的变化,应该怎样应对?(北京奥运会的马拉松路线,以及其中的重要标志点,应该及早调研清楚,用作比赛战术中的标志点,并需要让运动员“熟悉”它。)
       在思考中需要注意几点:
       ⑴ 相对而言,采取始终一致的速度(统一于一种单一的“整体设置”),对于出成绩,是比较有利的。(一开始采取超出“马拉松整体设置”的高速度,在任何情况下,这样做肯定都是不利的。)最好的成绩,能取得最大的胜利,这也是明摆着的。所以,不能把“跟着跑”作为必选的战术。应该把:“出成绩、取胜”,作为战术选择的最主要目标。
       ⑵ 采取“以我为主”,提高自信的思想方法,比较有利。这就是刘翔说的,不考虑对手,只是自己同自己比。首先要采取这样的思想方法,然后考虑对手情况调节之。
       那么,具体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可以研究。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检验之。
       ④在湿热天气中怎样跑?这是迎北京奥运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北京可能比大阪乾一些,具体情况怎样(可以向气象部门咨询)?怎样应对?需要研究 ]:
       ⑴ 冠军成绩的预期数值怎样制订?(这关系到:各段跑程中的“预期数值”的确定;训练中各种“跑距”的“跑速目标值”的确定。)
       ⑵ 利用我国国土广大的有利条件,选择近似的天气条件进行训练。
       同时,不止一次地争取参加在湿热(或乾热)天气中进行马拉松比赛,用作检验赛或热身赛。(例如,参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雅加达、或中东地区举行的马拉松赛等等。)
       ⑶ 在湿热(或干热)天气中比赛,需要积极研究能相对地改善身体状况的办法:
       据报道,为美军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疲劳与身体的升温,关系极大。于是,发明了一种能快速致冷的“手套式仪器装置”,可以有效地减轻疲劳和帮助恢复,提高士兵体力。[4]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怎样在马拉松比赛条件下,采取能相对有效的帮助身体降温的措施呢?
       例如:积极利用补水站的瓶装水、水杯、浸水海绵等等,从头至脚地淋水、浇水。怎样能够顺利地进行?做得既好、又不致影响跑动,导致得不偿失?需要思考,需要实践,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训练试验。
       能不能设法降低水的温度?例如把海绵浸泡在冰水中?怎样使本队队员能方便地识别并拿到手?(这个办法也许不可行。)
       帽子、服装、袜子和鞋子,怎样做到既相对地比较“吸水”,又不伤害身体?(帽子等需要采用白色,以利反射掉阳光。)可不可再加戴上一副能“吸水”的“长手套”?
       特别是鞋子,既要“吸水”,又不可“积水”,以防鞋子增重、增加负担,以及防积水泡坏脚皮。
       可以派人与有关科研单位及厂家联系,协作研究试制,并反复地在实践中试验改进之。
       在这里顺便提出鞋子的重量和功能问题:刘易斯和刘翔都有厂家为之研制了特轻、特强的鞋子。其实,对于“轻”和“强”,马拉松比之于短跑,更为需要和重要。要商请科研单位和厂家,协作研制之。
       ⑤ 改进相关的条件配备:
       如,是否可以同科研单位和厂家商量研制专用的计时表?比如说,走完为3个小时。从起跑开始,按表启动,运动员可以直观地、方便地、准确地了解到,所经过各该距离段时的“用时”,便于为自我掌握跑速服务。
       又如,据研究,较好的普通胸罩能保护、支撑乳房的上下运动,不能保护、支撑乳房的左右运动。这对运动员是不利的。[5] 如可能,需要商请科研单位与厂家协作,为运动员研制,并量身定做个人专用的胸罩。并且,必须经过试用,才能放心地确定选择之。
      4.5 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小周期”
       ① 围绕上述“主训练手段”的“训练波”(训练小周期):
       上述“主训练手段”(半程马拉松跑距结合全程马拉松跑速)运行后,约间隔一天或两天,身体健康即可得到恢复。因此,两天或三天,就可以组织成功一个“训练波”。一个星期时间,可以组织两到三个“训练波”。这样的一个星期,可称为一个“训练周”(实际就是一个“加重”了的“进取性训练小周期”)。
       这样运行两个“训练周”以后,(约经过4到6次“主训练手段”的反复训练。这时,马拉松的“整体设置”,估计会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可以在第三周,安排马拉松全程测试,予以检验、验收。(该周的训练,需要像正式比赛的成套准备工作一样,进行精心安排。)在“验收测试”以后,需认真进行“评估与改进”研究。
       这以后,进行必要的恢复性过渡。(大约个把星期。时间的长短,随“全程测试”的情况而转移。如果“全程测试”很好,成绩很突出,“恢复性过渡”的时间不妨稍为长一些。)
       约经过这样四个星期,马拉松的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就完成了。新的、下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就可以开始了。
       ② 在“进取性训练小周期”内,除“主训练手段”以外的其余训练内容:
       首先,目的在于合理地活跃体内的生理运动,以支持“主训练”。(例如,一些慢跑等等,争取有助于活跃生理运动,并防止体重增加。)
       其次,如果不妨碍“主训练”,也可以进行一些补充的、辅助的内容。(例如,散在的、少量的“四百米1′19″6”等等,也是可供考虑的选择。)不要贪婪,需防止疲劳加深。
       必须破除“以耐力素质为基础进行训练”的思想,以免“主训练”的跑速太慢,使马拉松的“整体设置”受到干扰、损害、破坏。
      4.6 配合和补充主训练的辅助训练
       例如,背着成串气球跑[或背着张开着的布(好比微型的拖在飞机后面帮助飞机降落的“降落伞”)来跑]。这是一种可取的“力量训练”手段。可在实践中试验、改进之。
       又如,轻负荷的“踝关节力量训练”。用以提高踝关节抗伤能力。负荷要轻,量要小,防止把踝关节练僵。
       再如,轻度的、少量的“跳深”式练习,以求改善关节之肌肉和肌腱的弹性能。
      4.7 思考
       上述这个成套训练设计,是否能取得基本成功?在“马拉松全程检验”后,即可得到明确的判断。接下去的训练,需要的是基本坚持、调节性修改、还是从原则上进行修改?都可以经由“评估和改进”这个环节,给予及时的处置。
       这样,马拉松训练状况,就可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得到确切的“回馈检验”和评价。以便较清醒地进行及时掌控,避免长时间地处于迷茫状态,以至于误入歧途而不自觉。
       前面指出,马拉松训练的关键在于“整体设置”、而非“耐力素质”。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中,一年间,虽然训练跑数量巨大,但速度很慢,使马拉松的“整体设置” 训练,变得很稀有(除了正式比赛时必有一次)。因此,马拉松水平,很难进步。现在这样,以“半程马拉松跑距结合马拉松跑速”作为“主训练手段”,在一个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中,就会有5-7次对于“马拉松整体设置”的训练促进。“整体设置”训练大大增加,其效果估计会好得多。同时,周训练量可以从三百多公里减少到百多公里;总训练量的大幅度下降,非常有利于对运动员身体的保护,有利于防病、防伤。


    是不是这样?需要结合实践,在“评估与改进”中,认真研究。要对该“训练设计”的整体及其各环节,详予深入分析。
       竞走、万米、五千米、三千米障碍等类项目,都可以参照周春秀马拉松训练的精神,进行各自的训练创新和改革。
       中国竞走有着宝贵的、高超的潜力。若能进行训练改革,在“整体设置”训练和技术训练方面取得突破,是非常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争夺金牌的。对此,同样地特别需要破除“耐力素质为基础”的训练思想,改成以“整体设置为关键”的训练思想。同时,特别需要严格技术训练,取消技术投机的侥幸心理(技术投机的不良习惯,还很容易导致比赛失误)。
       周春秀、朱晓琳、陈荣等等,都有可能争夺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金牌。任龙云、韩刚等优秀运动员,可以争夺男子马拉松金牌。连同男女竞走、五千、万米……等项,就有好几块金牌可供争夺了!(任龙云是专攻马拉松、还是同时兼攻万米?需要慎重研究决定之。考虑到北京奥运会田径金牌的无比宝贵,似乎以专攻马拉松比较有利,力求“一拿一个准”。)

      5 关于投掷项目训练,以张文秀链球为例

      5.1 目标、任务:夺取北京奥运会金牌
       从大阪赛情看此任务:张文秀以74.39米获铜牌。仅差金牌37公分,约占5‰,可视为已迫近世界顶级水平。战略上藐视困难,奥运金牌乃属必夺。战术上重视困难,关键在于如何把所有的努力,有效地“集中聚焦”于提高半米至一米成绩,而不是把“努力”散抛和虚掷。关键在于抛弃“力量素质为基础”的传统训练观点,而把目光注视于“整体设置”上。
       思考:链球可以与举重类比。两者同样依赖肌肉力量的有效发展和发挥;比赛中同样限定动作数量为6次。
       2007年9月中下旬在泰国举行的举重世锦赛,不断地、多次地传来中国夺金的喜讯。为什么举重能够抵达世界高峰?适龄举重运动员为什么能够随着时间不断地、稳定地有所进步,而链球运动员的进步却比较困难而且不稳定?举重训练的历史较长久、普遍性较广,由此,训练进化运动的经历和内容,也会比较丰富。举重训练的经验,值得研究、参考。
      5.2 链球的技术识别和技术训练方法,值得研究
       ① 技术识别:
       举重技术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容易“看出来”(识别、判断);而链球技术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较难“看出来”(识别、判断)。如何提高链球技术的识别、判断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苏联在几十年间垄断了世界链球的先进地位。这与他们的技术研究和造诣,是分不开的。要努力引进国际技术研究的成就,要在这个基础上花力气进行我们自己的研究。
       例如,需要研究链球投掷全过程的合理技术以及全部细节。(可以由体育部门自力更生、也可与“物理研究所”等有关科研单位挂钩协作。)要和运动员反复进行理论教学和探讨(包括反复运用录像材料进行分析),提高运动员对于链球技术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曾记得一位投掷专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告诉我,链球投掷技术已经从“运动员牵动链球”,发展改变为“链球牵动运动员”。这是对进化发展过程的形象化的描述语言。怎样理解?是否意味着“法向力”与“切向力”内在深刻转化关系的某种外在形象表现?而且,这是多年前的话了,现在是否有新的发展?我不是专家,也没有研究,附录在这里,供有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在这个基础上,商请有关科研单位协作,研制出便于对“链球摄像”进行技术分析的“软件”。如果能得到这样的“软件”(如果其性能是正确的),结合摄像和电脑,就可以对每次重要训练和比赛,进行比较准确和深入的技术分析。并可记录在案,便于进行历史的对比分析。这对于运动员的技术评定和技术进步,显然很有帮助。
       ② 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技术训练方法。例如:
       探索通过不同的分解手段以有效改进局部技术环节的训练方法。
       探索通过不同的整体技术手段以有效改进技术完整性的训练方法。
       在比赛中可以看到:有的运动员在不同试投中,效果差别很大;而有的运动员比较稳定。有时,运动员极想竭尽全力投掷,动作反而牵强、僵硬,技术发挥不佳。这固然与技术基础和技术素养有关,也与主观的用力状态和方法有关。在训练中,不妨引导运动员尝试进行“全力”、“轻松投掷”等等、主观上不同的用力状态和方法的试投,以进行比较和体会,逐步地、积极地提高技术基础和技术素养水平。
      5.3 主训练课、主训练手段、以及重要配套条件
       ① 主训练课:从规则看,链球比赛共投掷6次。这就规范了链球训练课的“整体设置”。一堂规范的链球“主训练课”,除准备活动外,链球投掷只宜进行“6次”。
       如果一堂课上投掷十几次、几十次,就会改变“整体设置”,在潜意识上促使“降低”每次投掷中的力量的动员程度和集中程度。这对于成绩进步,是很不利的。(“力量集中”:包括注意力、各种大小技术环节、从躯体大肌肉一直到脚趾手指等有关肌群,都得到最充分的动员,得到最有利的、顺序的、连续集积的发挥。)
       在历史经验的发展中,举重训练课变得非常短促。同时,在一天中,实行“多课次”。举重训练中的这个历史经验,很值得链球训练参考。
       ② 主训练手段:应该就是链球投掷本身。这既是链球技术训练的主要手段,也是链球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③ 辅助训练手段:110米高栏的正常栏间距是9.14米,为了训练刘翔的步频,有时把它缩减到8.5-9米之间,把全程10架栏变成12架。[6] 孙海平教练的这个高栏训练经验,是否也可以折射到链球训练中来?[例如,采用略轻、略重的链球,作为辅助训练手段(可与科研单位及工厂或作坊协作研制)等等。]
       ④ 力量训练的辅助手段:
      前苏联链球训练史中,存在着曲折的经验:“力量素质”水平越高,链球成绩就越低;“力量素质”水平降下来,链球成绩反而跃上去了。(见表1)

      以表中的“卧推”与“链球成绩”的关系为例:三代奥运会冠军,卧推递降30公斤或更多,而链球成绩递升近10米。
      在上述历史经验中,“力量素质训练”恰恰成为链球水平提高的障碍。我们的链球训练,需要克服“力量素质为基础”的错误思想,转变到“整体设置为关键” 的训练思想上来。
       举重训练手段简明而方便。辅助训练手段与比赛动作的关系很紧密,非常有效地为之服务。参照举重经验,应该设想,能否研制出更合适和有效的“链球力量训练器”?
       需要改变以多种举重及其辅助姿式(卧推……等等)作为链球的主要力量训练手段的传统办法。因为这样的肌肉工作方式与链球运动的差距太大。这样大幅度发展起来的肌肉状况,在链球运动中,其动力作用很有限,而干扰、阻滞作用却不小。
       可与科研单位及有关工厂协作研制特定的“链球力量训练器”。例如:
       将适当粗细的钢管弯曲焊接成约四米直径(?)的圆环,两外侧焊上短柄,短柄安置在竖立于地面的两根平行的钢柱上(高度适宜)。短柄与立柱的连接方式,应该使“钢管环”既便于高低升降,又便于使“环面”在空间中转动(“环面”与水平面的角度可随意调节以适合需要)。钢管内装置许多钢球,藉以构成力量负荷。其中的某一个,焊有钢丝绳(或钢柄),并连接到“链球握手环”上。“钢管环”的内侧“割开”一条“缝”,以便于运动员手握“链球握手环”,进行以下动作:近似于完整的链球运动的“力量训练”。(该设置还应考虑:是否可以对力量负荷的大小进行调整。)
       这样的“链球力量训练器”,不能指望一开始就很完善;应考虑,会经过一个从“欠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例如,一开始,“环面”可以是与地面平行的(不考虑倾斜面、以及其调整问题),用4个柱子(而非两个柱子)固定住。这样,制作起来会容易许多,使用起来也非常坚固耐用。在“环”的“上面”和“下面”的“适当部位”,各开一个 “活门”,便于添加或减少钢球,藉以调节“力量负荷”的大小。这样的“链球力量训练器”,虽不完善(运动员通过它训练力量,与真正的“链球投掷”仍有一定差异),但是,与“卧推”等等手段比较起来,就已经是进步得多了。(是否可以体会到“法向力带动切向力”?有待于实践中的检验和改进。)


     5.4与主“训练课”和“主训练手段”相适应的“训练波”(训练小周期)
       由于“主训练课”的规范形式为“6次投掷”,其能量消耗虽比较集中,但是,总消耗量并不大。疲劳的一定程度的恢复,不需要太长时间。(也就是说,它的“训练波”会在以小时计的“时间长度”内完成。)
       因此,在一天内,可以进行“多次”训练课。一天,就可以建构成由多个“训练波”综合成的一个“训练小周期”。
       在“一天”(这个“训练小周期”)内,既可以安排“主训练课”,也可以安排不同内容的“辅助训练课”。
      5.5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依上述设想,对于链球来说,一个星期,就可以组织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就可以对这个训练整体及其各环节,进行认真的“评估与改进”思考了。
       由于链球运动的运动方式非常集中,可能会使特定的肌群容易产生过度疲劳或伤损。在“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之间,需要时,不妨适当地穿插安排“放松”、“调整”等环节。(例如,在“成功”的“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之间,也可考虑适当安排“调整性训练阶段”,进行衔接,予以调处。)

       铁饼、铅球、标枪等项目的特点,与链球近似。其训练方法,可以相互参照。在参照中,又应高度重视各项目具体的特殊性。
       它们都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分析和技术训练。(例如,大阪世锦赛标枪冠军皮特卡玛基的“鱼跃”投掷技术,就值得研究。)
       它们也都需要开发“专项力量训练器材”:
       铁饼的“专项力量训练器材”,可参照“链球力量训练器”,进行研发。
       标枪的“专项力量训练器材”:
       可以考虑将钢管弯成长长的U形(侧置之,U形的平面与地面垂直)。U形近地面的“一臂”,内弯(头部与尾部略低,中间略呈弧形向上弯),或者保持平直、并不内弯(“内弯”或“不内弯”,或者仅在头部下弯,需要在试用中比较之)。远离地面的“一臂”,伸向稍稍斜上方(例如15°角)。
       U形钢管架设在适当高度的空中。(高度可以调节,以便于不同身高的运动员使用。)两端各用由1米长的横梁和两立柱连接成的一个“支撑架”进行支撑;“两立柱”间,形成1米距离,便于运动员通过。
       U形近地面“一臂”的下侧,割开一条槽线;管内放置许多钢球形成负荷;最末端的钢球焊有一个“柄”,连接“抓手”。
       运动员可以从“标枪专用力量训练器”的延长线上开始,迈步进入“其下”,斜向后举手、握住“抓手”,进行近似于投掷标枪的:交叉步迈步、蹬腿、拧腰、挥臂、甩手结合一气的,完整的“似标枪投掷动作”。
       这个动作,将管内放置的许多钢球,通过U形管的“弯头”,“挤”向“远离地面的一臂”;待动作过后,又由于钢球自身的重力,自行返回到原态。放置钢球的多少,可以为力量大小,提供调整。
       像“链球力量训练器”一样,“标枪力量训练器”也会经历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上述设计,由U形管和钢球构成力量负荷。也可以选取其它方式,用作力量负荷。总之,为了达到:通过“似标枪投掷动作”以进行“力量训练”的目的。)
       铅球的“专项力量训练器材”:
       这比较复杂、难办。可否考虑这样的设计:底部为可以对地面“作旋转运动”的钢板。以便于运动员处身其上,在屈体、单足深蹲状态下,屈单臂、手握悬于空中的 “荷重”;然后,“立腰、蹬足、伸直臂手”等环节一气呵成地“爆发”起来,“向上”进行“推铅球的模拟动作”。(近似地保留了“推铅球”动作的复杂性;然而,使“复杂的方向变化”,转变成较简单的“对抗重力”的“向上”运动;以“便于”进行“相应力量”的训练。)
       “荷重”的“悬挂结构”设计,要既便于反映投掷力量,又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人身安全:“荷重”的“头部”似铅球。“荷重”的“身体”为“圆筒体”,伸入更粗的、便于“荷重身体”在其中上下滑行的、刚性的、倒挂装置着的“外圆筒”中(这个“外圆筒”在必要高度的上端,焊接于牢固的钢架上)。荷重通过滑车和钢索,以及必要的结构,进行连接安装:使“荷重”只能被推动上升;除非通过重新操作,不能回落。(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确保安全。)上述设计中,还应考虑“荷重”重量的“可调性”。(这样一套设计,行不行得通?可否引申出更好的设计来?)
       此外,还可考虑:研究、设计、建造各该投掷项目专用的:“室内训练房”。对于“多课次”训练、以及投掷训练的安全性来说,这是很需要的。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制作水平来看,这并不是很困难的。

      6黄潇潇的400米栏

       黄潇潇400米栏在大阪决赛中以54″15获第五。第三名简西恩53″92,相差0.23秒,为4‰;冠军劳林森53″31,相差0.84秒,为16‰ 。
       黄潇潇历史最好成绩为54秒,大阪最好成绩仍为54秒,原地踏步。如果能争取到“滚动式进步”,到北京奥运会还有近一年时间,夺牌甚至夺冠,并非没有希望。
       正处于合适的年龄段而缺少进步,这就是关键。说明训练方法与成绩水平已达成平衡。必须对原有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争取有所突破。突破了训练方法,才能够突破成绩。
       除了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加强调查研究,参考吸取刘翔等运动员的经验,改善专项的技术和体能训练以外,是否可以考虑下述建议:根据“全程单一一套设置”优于“多套设置”的规律,在专项训练中加强“整体设置”的训练。调低前程速度,以改变“后程能力下降”的状况,使比赛中的前后程速度水平“趋同”。
      6.1 主训练手段
       以“全程54秒”作为训练的起始依据。按照400米栏特点,来设置“半程手段”;订定相应的速度指标。(使前半程速度保持在全程平均速度上,不超越全程平均速度。)然后,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再不断相应地调整提高之。
      6.2 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课
       以半程作“主训练手段”时,在一堂训练课中,可重复进行两次。(不宜多,多了就不利于“到位”。)
       两次“半程手段”,连同准备活动等等,就构成一堂完整的训练课了。(这同时就是一个完整的“训练波”。)这样的训练课,占用的时间,是不长的。
      6.3 适应主训练手段的训练小周期
       在一天中,这样的“主训练课”,最多可组织两次(多了也不利于“到位”)。
       由于所占用的时间不多,或可另加一堂以专项技术或专项体能训练为内容的辅助课。
       在这样的一个“训练日”中,就具有了多堂训练课;同时,这就成为一个“训练小周期”。
      6.4 一个“训练周”
       上述这样的“训练日”,在接连安排两天后,接着可插进去安排具有调整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可安排辅助性的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可以这样再重复安排一个轮次(用时两天或三天)。
       这样,就构成一个“训练周”。(这样的“训练周”安排,大体可以和正式比赛中的“预、复、决”赛的赛程安排状况相对应。如果不对应,可以适当调整之。)
       这样的“训练周”,是否有效、是否可取得进步?通过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外表观察”,以及“主训练手段”完结时的心律测试等等环节,可以一定程度地得到及时感知。
      6.5 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
       经过上述这样的一、两个“训练周”之后,就可以接着进行400米栏“全程测试”。这样,就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了。
       这个“全程测试”的跑法:应当按照预期目标,对前后程跑速关系,订定明确要求。尤其是前半程跑速决不能过快,应当与平时“主训练手段”中的要求相一致,符合于所一再训练的明确要求。在后半程,尤其在冲刺阶段,应该鼓励运动员大力发挥出新的水平。
      经过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应该认真进行评估和总结:
       如果“全程测试”成绩符合甚至超出预期目标,便属于“基本成功的”、“成功的”或“非常成功的”。如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便是“失败的”。
       如果是“失败的”,后续的训练就需要调整、甚至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变。
       如果是“成功的”、尤其是“非常成功的”,可以针对运动员身体的具体情况,考虑接着一个新的“完整的训练周期阶段”?还是首先插进去进行一个调整性的“训练周期阶段”?可以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之。
       当她400米栏的后程能力得到改善以后,可以将最后的两个“栏间步”,由大阪的十六、七步,改变为“15步”。(这样,全程所有的“栏间步”,全部统一为“15步”。)用这样的技战术安排,来促进全程成绩的积极提高。

      7 400米训练和接力训练

       美国队在大阪以14块金牌遥遥领先。其中与400米有关的项目加两个百米接力项目,共占6块,可见“400米”和“接力”项目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改进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加强400米的“整体设置”训练,改善短跑技术训练,发挥东道国的人力优势,我国在这些项目上,挤进前八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在技术理论上,以途中跑为例:“后蹬是唯一动力”、“前蹬是制动性阻力”、“摆动脚落地点要尽量靠近身体重心的投影”、“步幅越大越好”……等等理论观点,都是不对的。应该予以革新。
       2、在身体训练理论上,例如美国的所谓“上下肢要平衡”,把上肢和胸背训练得像举重、拳击运动员那样发达,这种观点和做法,也是不对的,也应革新。
       3、400米的“整体设置”训练:
       可参照上述之黄潇潇训练,适当革新安排之。
      4、接力技术:
       要认真练习,争取在技巧性和熟练掌握程度上,超越对手。这是争取接力胜利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如百米、200米、1500米等项目,也可以在训练创新和革新中,积极地争取提高。
      8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全能等项目的训练

       从男子跳高冠军巴哈马的托马斯的技术,以及他只有不足两年的专项训练史来看:“创造性”,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训练进化运动是活跃的。对训练方法要避免任何僵化的看法。
       一些项目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出色的成绩。要认真调查分析我国当前的情况,发挥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内外新经验,改进训练方法,争夺一切可以争取的成绩。

      9 在行政管理环节上为成绩进步创造条件

       1、以刘翔训练为例:刘翔训练组实际上已经构成为一个“自生长的有机体”。如果能增加配备一位任劳任怨的负责行政工作的“公仆”[负责办理行政事务的人员,如“领队”(或由孙海平兼领队,加配专职副领队)、或称“管理”、或称“经纪人”……等等],可能对这个“自生长有机体”的功能发挥,有很大帮助,有利于为北京奥运会的紧急需要服务。
       上面说到的周春秀的训练、张文秀的训练、黄潇潇的训练……以及其它确实担负着攻关任务的训练实体,都可以考虑配备一位肯苦干实干的“公仆”,以便更好组织成为具有一定独立办事能力的“战斗单位”。这样,可能有利于为北京奥运会的紧急需要服务。
       2、可以考虑,对有关成就,预悬出荣誉奖赏规格和奖金规格,以加强荣誉动力和经济动力。
       例如对于:实现北京奥运会比赛目标;实现一定的成绩指标(如打破世界纪录、亚洲纪录、全国纪录);在训练理论、训练方法上有重大创造并为实践所证明者;在训练分析软件、训练器材和保护器材研制上有重要贡献者……等等;预悬出明确的荣誉奖励规格(证书、可予永久保存的奖品、体育总局的历史档案记录等等)和奖金规格。这样,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力量。
       像大家一样争取为奥运会服务,写成本文。囿于管见,又涉及许多操作细节,本文可能存在诸多不妥、错误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点评. 体坛周报, 2007-9-3-A11.
      [2] 见《孙海平的“秘密”》,载《报刊文摘》2007.9.7第3版;该文据《文汇报》2007.9.3王彦的文章摘载。
      [3] 江苏周春秀堪称为女刘翔. 扬子晚报, 2007-9-3-A22.
      [4] 美军增强体能项目揭秘. 参考消息, 2007-3-31(5).
      [5]参阅:《女性不爱运动,胸罩惹的祸?》,载《参考消息》2007-9-13(7);《三联生活周刊》2007.(36),P18:声音.
      [6] 完美满贯!史上最强?. “邬爱迪点评”. 体坛周报, 2007-9-3-A11.
      [7] 引自西德契纳教授1986年寄给国家体委科研所李祖林研究员的科研材料。见茅鹏:《成绩窍门何处寻?》,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1989年印行,P61.


    作者:茅鹏 顾善光 出自: 体育与科学 2007年06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