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研究是2004年在日本进行的,研究对象是21公里跑步高手,并且文章在2007年的Strength of Conditioning期刊上发表。


    研究是针对2004年Sapporro日本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的。科学家们在15公里处,架设高速摄影机,捕捉了大部分选手通过时的画面。总计拍摄了248位男选手和35位女选手,并且将他们分类位脚跟落地,脚中落地和前脚掌落地。他们还测算了选手在15公里处的脚步触地时间。
    发现:
    大多数选手是脚跟落地(75%)
    大概四分之一的选手脚中落地(24%)
    在283位选手中仅有4人是前脚掌落地
    四位采用前脚掌落地跑法的选手并没有获得前四名,相反,此次研究无法证明前脚掌落地的技术优势。

    脚中落地支持者要兴奋了,当研究人员按照名次50一组分组之后,脚中落地的选手比例发生了变化,排名高的组当中,脚中落地跑法的比例也高。

    跑步姿势探讨高水平跑步选手如何落地

    不过结论还不能确定,因为这个现象有三种解释:
    1. 速度快的选手采用脚中落地技术
    2. 采用脚中落地跑的快
    3. 任何选手随着速度的提高最终都变成脚中落地
    翻译:wuyan





    ------------------
    我的工作也是长期做数据分析的,对数据与结论的关系有一些体会。
    我一直认为,定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否则数据分析会坠入误区。

    比如菜价涨了于是买的人少了
    你不能通过菜价和销售量的相关分析,说是因为买的人少了然后菜价涨了!首先你还是得搞清楚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上次在跑吧看到一个用数据研究的结论:喝水少的跑得快
    可我怎么看都觉得应该是跑得快时间短所以需要喝的水少
    数据的相关性只能证明二者有关联,但不能判定两件事孰因孰果

    这个文章还是那个问题:到底是跑得快所以脚跟不着地,还是脚跟不着地的方法跑得快
    从常识看,应该是前者:跑得快的人很多脚跟不需要着地。
    总算文章最后补上了这个问题

    真正要做这件事的数据分析,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是找一组脚跟落地者,要求他改脚中落地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看成绩变换。和另一组脚中落地改脚跟的一个月后看成绩变化。二者对比----但这也只能判断个大概,因为还有哪种改变适应快的问题,但起码不会离谱成这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