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有林萱萱陪我跑;她也几乎都会陪我到租屋处附近的海滩练泳。唯有练车只能独自一人……两个月来,数千公里的骑乘都是自己一人独骑,没有人聊天,没有音乐也没有生活与工作的事必须烦恼,所以反而更专心思考踩踏技术的事。

【图】上图表示自行车选手以平均功率持续踩踏一个小时,各个角度所产生的平均力矩。从实验中的数据图我们可以发现,在180度以后(也就是踏板踩到底时),施加于踏板上的力矩几乎等于零,但却没到负力矩的地步(力矩的方向一直都是朝向下方),那表示优秀自行车手在上抬时并没有输出能驱动双轮的力矩。(图/文摘自《铁人三项》,页100)

尤其是针对“既然从下死点拉起来对驱动双轮没有帮助,那车鞋的功用在哪?”的问题彻底分析一番。

车鞋的功用除了固定施力点,不让膝盖与踝关节在踩踏时左右移动,造成运动伤害外,也让踩踏时能够在5点钟方向拉起(卡鞋能办到,没穿不行),但说得 更精确一点,“卡鞋最重要的功能是把经过下死点的踏板与屈柄本身的重量拉起来”。拉起来所花的力气除了必须用来支付踏版、屈柄之外,还有腿部本身的重量。

领悟新的踩踏心法

当右边踏版经过下死点时,表示另一边的踏板在上死点,而上死点的踏板几乎是“没有力臂”来踩出有效的力矩,所以左脚在上死点时“还不要花力气下踩” --因为没有力臂所以此时过度用力只是浪费力气,要靠右腿把右踏板流畅地拉起,拉起的力量虽然对前进没有帮助(见上图即可知在下死点时力矩接近于零,所以 拉起的力量并非拿来推进),但这股力量是用来拉起自己的腿与卡鞋的重量,以及最重要的“踏板和屈柄的重量”,如此左边的脚就能很顺地经过上死点,来到能产 生最大力矩的三点钟方向。

一经过十二点钟方向的上死点时,脚只要放松,腿部本身的重量就会自己掉下来。所以重点来了:当这个技巧练得好,高迴转速的效益就可以发挥到最高。为什么呢?

注意了:

试想在同样坡度的直线道路上骑乘,无风,且维持同样时速,第一次练习重齿比至转速踩踏,第二次练习轻齿比维持较高转速,如果功率输出都一样,哪一次 会比较省“腿部本身的力”呢?答案是后者比较省力(在具有优秀踩踏技术的情况下)。虽然速度一样,又无风,所以需要的功率也一样。虽然功率一样,但高迴转 数时,每一次脚从上死点踩下去都是“用腿部本身的重量让它掉下去”来驱动双轮,腿部本身并不用力,但前者重踩时,虽然迴转数低,但“齿盘过重”,每一次下 踩时的阻力“超过腿部本身重量所能驱动的力”,所以反而要动用到更多比例的身体体重,使得股四头肌和臀部在下踩时要使力(使用腿部本身重量以外的力)。因 此转速的高低虽然受限于不同选手的才能与在年轻时训练的经历,但在自己极限范围内,其实可藉由训练髋屈肌的速耐力来提升上拉的能力,藉此提高转速,就能让 选手更大比例“应用大腿本身的重量来下踩”。重点就是:如果上述描述从下死点提起的技术练得好,迴转数提高到某种程度后,“大腿与臀部是不用刻意施力,只 用腿部本身的重量就能下压踏板”。且有这种踩踏的概念后,现在这种速度/风阻/坡度该用哪种转速最省力,就要靠每位车手的经验,才能找出每个路段最省力的 齿比--依每位选手的单腿腿部重量而定。

什么是踩踏功率?

在上述图中的Y轴为“所产生的力矩”,单位是“牛顿”。“牛顿”是力(Force,简称F)的单位,“瓦特”(俗称瓦数)是功率(Power,简称P)的单位。

“功率”(P)即是单位时间下所做的“功”(W)。在力学中,在某物体上力所做的功由下式给出:W = F .d (其中 F 为作用力,d 为位移动距离)。功对时间求导即得到瞬时功率,也即力与速度的点积:P(t) = F(t) . v(t)。在旋转的系统中(像我们的踩踏),功率P(t) =力矩.角速度。(其中的力矩=力量F.力臂)(角速度,即是我们通称的“迴转数”)。所以要提升功率(也就是瓦特),就必须加大踩踏的力矩,或是提高迴 转数。上文中提到的“以高迴转数踩踏比重踩省力”,即是固定在某个选手能适应的高转数,再用腿部本身的重量来维持某个固定力量,即可维持功率。(因为腿部 的重量一定,所以“力”会固定,但“力矩”不会,因为力臂一直在变。力臂最大时是发生在三点钟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我摘录的那张力矩座标图会有一个高峰 --Peak--即是踩踏时“力”一定,“力矩”随着力臂而改变的实证。)

文章来源:don1d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