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文库

运动科学与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这些学科相互结合来共同提高某一特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它可能包括运动员的睡眠方式、饮食及何时饮食,也可能包括运动员的穿着、训练方式及训练频率。运动科学涵盖了运动员完成训练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设计和建造。最后,运动科学还包括了运动员的心理需求,人们可能对运动员身体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跨越自己认为能做到的事情。心理障碍也必须被排除,以便让运动员到达他们认为是自己极限的想象点。

为什么运动能减轻焦虑?

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运动大鼠的大脑时取得重大发现。这种大鼠的某些神经元对应激的反应和不运动大鼠的反应不一致。科学家以前就知道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产生新神经元,但现在可以更明确,这种神经元和其它脑细胞功能有所不同。

跑友们快来学习肌肉纤维类型吧

肌肉趣话引起了跑友们学习兴趣,他们多次问我,肌肉639块,它由什么组成,功能是什么等等。激励我继续学习,我前后到图书馆去了五次,查阅了不少书籍,结合 人体解剖学,美国的健美杂志,肌肉图谱。弄清了肌肉的类型,和跑步能力。归纳总结写一篇肌肉纤维类型,供跑友们学习了解,为自己训练提供依据。

运动训练与心脏内分泌功能

1628年英国著名生理学家William Harvey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自此,心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是一个单纯的“血泵”,完成射血功能。1984年心钠素(Atrialnatriureticfactor)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心脏的传统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动力器官,而且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为心脏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了国际医学与生物学界的强烈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尤其,心钠素及其特异性抗体的商品化,使有关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短短几年间,人们对心钠素在体内的分布、释放、代谢、受体、功能及调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外,最近研究表明,除心钠素外,心肌细胞还可产生其他心源性激素,如脑钠素、内源性洋地黄素、抗心律失常肽、肾素血管紧张素、心肌生长因子等,并预见一门崭新的学科――心脏内分泌学不久将诞生。
  有关运动与训练后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始于1986年,多数研究集中在急性运动中和运动后即刻血浆心钠素水平的改变,并对运动时影响心钠素释放的因素及心钠素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探讨。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区别--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区别

1)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反应速度快。慢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反应速度慢。

运动负荷适度的含义

我刚刚写完一篇“有氧运动的主流-时尚健身跑”阐述了靶心率控制时尚健身跑的运动负荷,我们大家在健身跑中,体会到了跑步对健康的真谛。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亚健康人对时尚健身跑。更有感受,患有慢性病的跑友对时尚健身跑也有切身体会。这部分人群在运动中,必须掌握要适度,运动负荷的适度对竞技体育,业余锻炼参加比赛,时尚健身跑。慢性病患者恢复健身跑等人群,理解各有不同。下面针对不同人群对运动适度的理解分别做以阐述。

关于循环训练与超量负荷

1,关于循环训练:循环训练是一般专业的训练,每年可分四个周期。一般把7、8月份作为赛季。这样就会有调整期10月份、11月份,冬训期12、1、2、3月份。恢复期,4、5月份。6月份逐渐参加比赛。7、8月份进入高强度比赛期(出成绩)。

真的需要Cool Down吗?

运动后cool-down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一些跑步机甚至自动设置了cool-down的程序,但是,一些运动生理学家却指出cool-down并没有科学依据。例如,得克萨斯大学的Hirofumi Tanaka博士就说cool-down是一个还没有被研究过的问题。他说“因为人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没有人认真研究过。” 目前,科学界还不清楚cool-down应如何做。有些人建议只需要继续走上几分钟,比如在跑步结束后不是突然停下来站着而是走到你停车的地方;有些人建议需要花5-10分钟的时间继续运动,只不过把速度放慢,比如快跑后慢跑;还有人建议还应该做一些伸展运动。对于cool-down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可以减轻肌肉酸痛;有人认为可以放松肌肉或减轻心脏的压力。

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

Shelton 与 Mahoney(1978);Weinberg,Gould 与 Jackson(1980)等,都曾经在实验中发现,透过一些心理激励的手段,能够增进运动员在力量方面的表现。难怪前苏联国家泳隧的总教练 Serge Vaitsekhovsky 甚至宣称,胜利并不在于训练,而在于心理方面(载于 Bell,1983)。当然,这并不代表技术和体力方面的准备全不重要,因为单凭心理方面并不可能戏剧性地改变技术和体力上的不足,但心理上的准备却的而且确有助于把一个人的潜能发挥至极限(Orlick,1986)。Orlick 与 Partington(1988)就曾以一群奥运代表为对象,作了一份大型的问卷及访问调查(共 235 名调查对像),他们发现在生理、技术及心理三种准备(readiness)层面当中,只有心理准备能有效地预测运动员在奥运比赛中的成就。

竞技状态与运动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获得冠军的人,有时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发挥的最好的人.之所以冠军的悬念在当今的竞赛中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临场竞技状态的发挥成为运动员夺取胜利的最重要的表现,而竞技状态往往体现在比赛那一瞬间,运动员如何控制自己大脑的活动.因为高水平竞技运动发展到了今天,运动员之间技术,体能的差距,已日渐缩小,得失往往取决于心理能力的高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