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跑马者’的心目中,一马平川的郑开大道应该算得上有望突破自己马拉松最好成绩的黄金赛道了。然而,2009年4月5日这个清明节,有多少‘跑马者’在这里遭遇滑铁卢而梦断郑开?我也很不幸地成为其中一员。”上海的女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孟文如是感叹。许多人梦断郑开,客观原因之一是举办方没提供运动饮料,主观原因之一则是没掌握好配速。


“配速”是Pace的音译,即跑步的速度、强度,也就是完成一段距离所计划的时间,如每公里4分钟,或400米90秒,或10公里50分钟等。如果你跑马拉松的目标是3小时30分,那么每公里的配速为4分58秒。配速是对自己体力计划和控制的一种表现。在长距离跑中,体能的分配相当重要,而体能的分配就体现在配速上。合理的配速,能让身体适应这种速度下的新陈代谢,全程保持既定速度。


诚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运动科学家兼2小时46分的马拉松运动员Carwyn Sharp博士所言,在配速跑途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乳酸和氢离子被释放到肌肉中,这些离子让肌肉变酸,甚至导致疲劳。你训练得越好,你的门槛就被推得越高,也就是说你肌肉在这些代谢副产品下能更好工作,结果就是更少的肌肉被酸化,因此还可以继续收缩,让你跑得更远更快。


长距离跑,跑量是基础,配速为核心。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的跑步基础几乎是完全的配速跑训练。当然,配速跑并不是全程匀速,而是先慢后快。专业运动员常以轻松跑配速起步,逐渐加速到马拉松配速,最后全力冲刺,这样就实现了“越跑越快”。而大多数业余运动员恰好相反:前30公里激情四溢,一马当先,配速过快;最后12公里糖原消耗殆尽,越跑越慢,失去配速,甚至崩溃。


在近日首度决战中国的The North Face 100公里耐力跑挑战赛中,日本最好的耐力跑运动员之一的镝木毅在起跑阶段并不突出,而是选择了在中后程发力的战略,以适当配速行进,成为后50公里的领跑者,最终以6小时52分20秒的成绩摘取桂冠。笔者作为业余运动员参赛,也是采取类似策略,在最后23公里连超15人,包括3名特邀外籍精英选手,以10小时31分12秒的成绩获得第40名。可见,合理的配速是长距离跑成败的关键。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曾华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