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1.关节的生理运动 
   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可以主动完成,也可以被动完成。 
   2.关节的附属运动 
  凑巧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叫附属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主动完成,需要其它人或对侧肢体帮助才能完成,如关节分离,髌骨的侧方移动等。 
任何一个关节都存在着附属运动,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活动时,其生理及附属运动均受到限制。在生理运动恢复后如果关节仍有疼痛或僵硬,可能附属运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通常在改善生理运动之前,先改善附属运动,而附属运动的改善,又可以促进生理运动的改善。

【目的】

(1)治疗师以被动动作,过程中速度慢,可以让病人阻止动作的进行.

(2)利用快速震动或持续牵张以降低病人的疼痛.

(3)利用关节松动术增加或维持病患关节的活动度.


【施行与动作的方向】

方向应尽量为平行关节面或垂直关节面.


【凸凹定律】

关节松动术定律是,移动骨骼为凸面则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反,移动骨骼凹面则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同。关节面为一凹一凸,凸在凹上滑动时,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反,如肩关节的抬举。而凹在凸上的滑动时,滑动方向与动作方向是相同,如肘关节的屈伸。


【关节松动术合适的位置】

当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是关节面被拉开到最大范围,也是关节的休息位置。


【适应症】

关节囊紧绷,肌肉紧绷,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足,关节粘连,关节固定,关节退化。

    


【操作节律和时间】
     一般手法或大幅度活动时,节律约为每秒1次;强手法或小幅度活动时,节律约为每秒2-3次。一个部位每次一般治疗30~60秒后,间歇1分钟左右,重复2-3次。然后进行重要症状和体征的复查,评价疗效。通常再重复1-2遍上述治疗。若治疗后病情明显加重,则需调整治疗技术。次日治疗前复查主要阳性临床表现,评价效果,以此为根据进行治疗技术选择。关节松动术一般见效较快,若数天治疗无效,则应考虑改用其他治疗手段。

   【基本方法】 
    1.摆动 
    骨的杠杆样的运动叫~,即生理运动,摆动时要固定关节近端,关节远端做往返运动。摆动必须在ROM>60%(正常时)才可应用。例如,肩关节前屈的摆动手法,至少要在肩前屈达到100°时才应用(180°、60%≈100°),如果没有达到这一范围应先用附属运动手法来改善。 
    2.滚动 
    当一块骨在另一块骨表面发生滚动时,两块骨的表面形状必然不一致,接触点同时变化,所发生的运动为成角运动,其滚动的方向总是朝向成角骨运动的方向,常伴随着关节的滑动和旋转。 
    3.滑动 
    当一块骨在另一块骨上滑动,如为单纯滑动,两骨表面形状必须一致,或是平面,或是曲面(两骨面的凹凸程度必须相等)。滑动时,一侧骨表面的同一个点接触对侧骨表面的不同点。滑动方向取决于运动骨关节面的凹凸形状(凸出—滑动方向与成骨角运动方向相反;凹陷—骨动方向与成骨角运动方向相同) 
    关节表面形状越接近—滑动就越多,关节表面形状越不一致—滚动就越多。临床应用时,由于滑动可以缓解疼痛,合并牵拉可以松解关节囊,使关节放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因此应用较多。 
    4.旋转 
    旋转是指移动在静止骨表面绕旋转轴转动,旋转时,移动表面的同一点作园周运动。 
    旋转常与滑动,滚动同时发生,很少单独作用。 
    5.分离和牵拉 
    分离和牵拉称为牵引。 
    分离:当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两骨表面呈直角相互分开时称分离或关节内牵引。 
    牵拉:当外力作用于骨长轴使关节远端移位时,称长轴牵引。 
    区别分离—外力与关节面垂直,两关节必须分开。
    牵拉—外力与骨长轴平行,关节向可以不分开。

     【手法分级】 
     1.Matland分级标准 
    Ⅰ级—治疗者在病人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 
    Ⅱ级—治疗者在病人关节活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来回松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起始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者在病人关节活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治疗者在病人关节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2.手法应用选择 
    ⅠⅡ级—疼痛   Ⅲ—疼痛+关节僵硬  
     Ⅳ—粘连,挛缩,手法分级可用于关节的附属运动和生理运动。附属运动—Ⅰ—Ⅳ均可用。生理运动—ROM>正常60%才可应用,多用Ⅲ—Ⅳ级,极少用Ⅰ级。分级范围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变化。【禁忌症】
    骨质疏松,感染性关节炎,不稳定关节,未愈合骨折,关节肿胀,急性发炎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过度疼痛,恶性肿瘤,关节活动度变大,关节液渗出。
【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治疗作用 
     (1)生理效应:力学+神经作用。 
     力学作用:促进关节液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的营养,缓解疼痛,防止关节退变。神经作用: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相应的释放,提高痛阈。 
     (2)保持组织的伸展性。 
     关节松动术,特别是Ⅲ、Ⅳ级—直接牵拉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可保持或增加伸展性,改善ROM。 
     (3)增加本体反馈 
     关节松动以提供下列感觉信息:关节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变化,关节的运动方向,肌肉张力及变化。 
    2.临床应用 
    (1)适应证:任何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包括:a.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b.可逆性ROM↓,c.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d.功能性关节制动。对于后两者主要是维持现有ROM。 
    (2)禁忌证:ROM过度,关节肿胀、炎症、肿瘤及未愈合骨折。 

     【操作程序】 
     1.病人体位:舒适、放松、无痛的体位。 
     2.治疗者的位置:治疗应靠近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手法应用】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可以垂直或平行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程度,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疼痛—达痛点,不超过痛点。僵硬—应超过僵硬点。手法平衡,有节奏,持续30秒~1分钟。 
    (3)治疗反应:轻微疼痛—正常反应。24小时仍不减轻,甚至增加说明治疗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

 
【上肢关节松动术】 
     一、肩部关节 
     构成: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 
     生理运动: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转。 
     附属运动: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1.盂肱关节: 
     ①分离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②长轴牵引
     ③向头侧滑动
     ④前屈向足侧滑动—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 
     ⑤外展向足侧滑动—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⑥前后向滑动—增加肩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 
     ⑦后前向滑动—增加肩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 
     ⑧外展摆动—外展>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活动范围。 
     ⑨侧方滑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⑩水平内收摆动。
     ⑾后前向转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⑿内旋摆动
     ⒀外旋摆动-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2.胸锁关节 
     ①前后向滑动—增加锁骨回缩。 
    ②上下滑动—增加锁骨上下活动范围。 
    3.肩锁关节 
    后前向滑动—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二、肘关节 
    构成:肱骨关节、肱桡关节、桡尺关节近端。 
    生理活动:屈、伸、旋前、旋后。 
   附属运动: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 
   1.肱尺关节 
①分离牵引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②长轴牵引
③测方滑动—增加肱尺关节的侧方活动。 
④屈肘摆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⑤伸肘摆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2.肱桡关节 
①分离牵引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②长轴牵引
③侧方摆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3.桡尺近端关节 
①长轴牵引—一般松动。 
②前后向滑动—增加前臂前活动范围。 
③后前向滑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④前臂转动—增加前臂旋转活动范围。 
三、腕关节: 
构成:桡尺远端,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 
生理运动—屈腕、伸腕、外展、内收、旋转 
附属运动—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 
1.桡尺远端关节 
①前后向滑动—增加前臂旋前活动范围。 
②后前向滑动—增加前臂旋后活动范围。 
            2.桡腕关节 
            ①分离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②前后向滑动—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③后前向滑动—增加伸腕活动范围。 
            ④尺侧滑动—增加外展活动范围。 
            ⑤桡侧滑动—增加内旋活动范围。 
            ⑥旋转摆动—增加腕关节旋转活动范围。 
            3.腕骨间活动 
            ①前后向滑动—增加屈腕活动范围。 
            ②后前向滑动—增加伸肌活动范围。 
            四、手部关节 
            构成: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拇指腕掌关节、近端和远端指向关节。 
            生理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拇指对掌。 
            附属运动: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及各个方向滑动。 
            1.腕掌关节:长轴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掌骨间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增加掌指伸展。 
            3.掌指关节 
            ①分离牵引②长轴牵引/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③前后向滑动—增加掌指屈曲;后前向滑动—增加掌指伸展。 
            ④测方活动—增加掌指关节由收,外展活动范围。 
            ⑤旋转摆动—一般松动掌指关节活动范围。 
            4.拇指腕掌关节 
            ①长轴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②前的向滑动—增加拇指掌腕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③后前向滑动—增加拇指掌腕关节伸展活动范围。 
            ④尺侧滑动—增加拇指外展活动范围。 
            ⑤桡侧滑动—增加拇指对掌活动范围。 
            5.指间关节 
            包括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松动手法与掌指关节相同。
 
【下肢关节松动术】
            一、髋部关节: 
            构成:髋臼和股骨头。 
            生理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附属运动:分离牵引、长轴牵引、前后、后前向滑动以及旋转。 
            1.长轴牵引  2.分离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3.前后向滑动—增加屈髋及外旋活动范围。 
            4.后前向滑动—增加后伸及内旋活动范围。 
            5.屈曲摆动—增加屈曲活动范围。 
            6.旋转摆动—增加内旋及外旋活动范围。 
            7.内收内旋摆动—增加内收及内旋活动范围。 
            8.外展外旋摆动—增加外展及外旋活动范围。 
            二、膝部关节 
            构成:股胫关节、髋股关节和上胫腓关节。 
            生理运动:屈、伸、内旋、外旋(屈膝时) 
            附属运动:长轴牵引,前后向、后前向、测方滑动 
            1.股胫关节 
            ①长轴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②前后向滑动—增加膝伸展活动范围。 
            ③后前向滑动—增加膝屈曲活动范围。 
            ④侧方滑动—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⑤伸膝摆动—增加膝伸展活动范围。 
            ⑥旋转摆动—内旋:增加膝内旋活动范围;外旋摆动:增加膝外旋活动范围。  
            2.髌股关节 
            ①分离牵引 ②侧方滑动/一般松动,增加髌骨活动范围。 
            ③上下滑动—向上:增加伸膝活动范围;向下;增加屈膝活动范围。 
            3.上胫腓关节 
            ①前后向滑动②后前向滑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三、踝部关节: 
            构成:下胫腓关节、胫距(距上)关节,距下关节、跗骨间关节。 
            生理运动:跖屈、背伸、内翻、外翻。 
            附属运动:长轴牵引  前后向、后前向、上下滑动 
            1.下胫腓关节 
            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 
            2.胫距关节 
            ①分离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②前后向滑动—增加踝背伸活动活动范围 
            ③后前向滑动—增加踝跖屈活动范围。 
            ④向内侧滑动—增加踝外翻活动范围。 
            ⑤向外侧滑动—增加踝内翻活动范围。 
            ⑥屈伸摆动—增加踝屈伸活动范围。 
            ⑦翻转摆动—内翻摆动:增加内翻活动范围;外翻摆动:增加外翻活动范围。  
            3.距下关节 
            ①分离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②前后向滑动—增加背伸活动范围。 
            ③后前向滑动—增加跖屈活动范围。 
            ④侧方滑动,屈伸摆动及屈翻转摆动。同胫距关节的手法。 
            4.跗骨间关节—与腕骨一样。 
            上下滑动—增加踝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 
            5.跗跖关节 
            ①上下滑动—增加跗跖间活动。 
            ②旋前摆动:增加外翻活动范围;旋后摆动:增加内翻活动范围。 
            四、足部关节 
            1.跖骨间关节上下滑动—增加跖骨间活动。 
            2.跖趾关节上下滑动—增加跖趾关节活动。 
            3.跖骨间关节—与指骨间关节相同。
 
 
【脊柱关节松动术】 
            一、颈椎 
            构成:寰枕、寰枢及椎骨间关节。 
            生理运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 
            附属运动:牵引、棘突滑动,横突滑动,椎有间关节松动。 
            注意力量要求,上取颈段C­1~3要比颈中下C4~7手法的力量小得多。 
            1.分离牵引: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垂直压棘突—增加颈的屈伸运动范围。 
            3.侧方推棘突—增加颈侧屈活动范围。 
            4.垂直按压横突—增加颈旋转活动范围。 
            5.垂直松动椎间关节—增加颈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6.屈伸摆动—增加颈屈伸活动范围。 
            7.侧屈摆动—增加颈侧屈活动范围。 
            8.旋转摆动—增加颈旋转活动范围。 
            二、胸椎: 
            生理运动—屈、伸、侧屈、旋转。 
            附属运动—垂直按村棘突、侧方推棘突、垂直按压横突、旋转摆动。 
            1.垂直按压棘突—增加屈及伸的活动范围。 
            2.侧方推棘突—增加旋转活动范围。 
            3.垂直按压横突破性—增加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4.旋转摆动—增加旋转活动范围。 
            三、腰椎:同上 
            1.垂直按压棘—增加屈及伸活动范围。 
            2.侧方推棘—增加旋转活动范围。 
            3.垂直按压横突—增加侧屈及旋转活动范围。 
            4.旋转摆动—增加旋转活动范围。 
            构成:腰骶关节、骶髋关节、骶尾关节及趾骨联合关节。 
            生理运动:旋转、前屈、后伸。 
            附属运动:分为挤压及滑动。 
            1.骨盆整体 
            ①骨盆分为—增加趾骨联合活动范围。 
            ②骨盆挤压—增加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③向头侧滑动—增加骨盆前后活动范围。 
④向足侧滑动—增加骨盆前后活动范围。 
2.腰骶关节 
①前屈摆动—增加腰骶屈曲活动范围。 
②后伸摆动—增加腰骶伸的活动范围。 
3.骶髂关节 
①侧方转动②交叉转动/增加骶髂关节活动范围。 
③髂嵴前旋—增加骨盆前倾活动范围。 
④髂嵴后旋—旋骨盆后倾活动范围。 
⑤髂嵴内旋⑥髂嵴外旋/增加骶髋关节活动范围。
 
 
附:颈椎关节松动术举例
一、运动学概要
1.附属运动 包括分离牵引、滑动及旋转。分离是颈椎沿着长轴的牵伸运动,滑动是相邻椎体间的前后及侧方的移动,而旋转则是指相邻椎体间或横突间的转动。
2.生理运动 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活动比较大的节段是C(4~5)、C(5~6)、C(6~7),屈曲程度大于伸直;而在C6 ~T1,伸直稍大于屈曲。
二、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
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去枕仰卧位,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枕在治疗者的手掌上,颈部中立位。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床头站立,一手托住患者头后部,一手放在下颌,双手将头部沿长轴纵向牵拉,持续约15秒,放松还原。重复3次,力量依次为全力的1/3,2/3、3/3。颈椎上段病变在颈部中立位牵引;中下段病变,头前屈10°~15°体位牵引。
2.旋转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分离牵引。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同分离牵引。向左旋转时,右手放在枕骨托住头部,左手放在下颌,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3.侧屈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分离牵引。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同分离牵引。右侧屈时,右手放在枕后部,食指和中指放在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左手托住下颌,上身左转,使颈椎向右侧屈,右手食指和中指感觉相应椎体横突间隙的变化。向左侧屈时则相反。
4.后伸摆动
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分离牵引。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坐位,大腿支撑患者头后部。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颈椎被动后伸。
5.垂直按压棘突
作用: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去枕俯卧位,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额,下颌稍内敛。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同后伸摆动。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的棘突上,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松动上段颈椎时指背相对,松动下段颈椎时指尖相接触。C↓2 棘突在体表比较容易摸到,操作时以C↓2为准,向枕骨方向移动则为C↓1棘突,向胸部方向移动则为C↓3棘突。如果颈部症状单侧分布或一侧症状为重,操作时一手固定,一手推动棘突;如果症状偏向于头侧或足侧,松动手法可以相应的偏向头侧或足侧。
6.垂直按压横突
作用: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垂直按压棘突。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同后伸摆动。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拇指指背相接触。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尖;如果关节僵硬明显,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根部。
7.垂直松动椎间关节
作用:增加颈椎侧屈和旋转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同垂直按压棘突,但头部向患侧转动约30°。
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手法:同后伸摆动。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向腹侧推动。如果在此体位上一时不能确定位置,可先让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术者一手拇指放在棘突上,一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横突上,然后让患者头向患侧转动约30°。治疗者双手拇指同时向中间靠拢,此即相当于椎间关节处。如果症状偏向棘突,外侧手固定,内侧手用力方向稍偏向棘突;如果症状偏向横突,内侧手固定,外侧手用力方向稍偏向横突。
 
转自:月牙儿的博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