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做SET训练的时候,发现腰痛病人都有眩晕现象,而通过SET训练之后,眩晕居然可以立刻改善。查阅资料,发现,还是有根据的。


眩晕的原因很多,就颈性眩晕而言,传统的理解多是“大脑供血不足”。但是,椎基底动脉环的代偿如此之强,使得人们开始怀疑这种因为颈椎压迫引起大脑供血不足的可能性。有人提出眩晕是本体感觉异常的结果,我比较同意这种说法。另外,传统看待颈性眩晕,多是解释为上颈段颈椎“错位/紊乱”的情况,也许这种“错位/紊乱”只是长期的颈部肌肉控制不良,肌肉失衡产生的后果而非原因,中医手法调整颈椎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用“通过调整关节,快速牵拉或放松肌肉,通过本体感觉信号输入来改善这些肌群的控制不良”来解释,是否可行?
在本体感觉异常引起眩晕的解释里,引起眩晕的颈部神经肌肉控制紊乱常常发生在:1、枕部肌群 2、胸锁乳突肌。枕部肌群隶属于后侧运动链,胸锁乳突肌隶属于前侧与侧面运动链。如果使用徒手检查法,我们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的患者通过颈部某方向的抗阻运动或对紧张肌肉的牵拉能改善症状。而且,颈椎的神经肌肉控制不良往往与核心失稳关系密切。所以,在SET的治疗过程中,脊柱的稳定性训练,刺激到本体感觉,让眩晕缓解甚至消失。


眩晕 转载自http://3210daifumd.blogchina.com/blog/1576707.htmlhttp://3210daifumd.blogchina.com/blog/1576707.html

眩晕(vertigo)是一种机体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患者感到外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或运动,有时亦可感到外周景物向一侧移动、摇晃感或上升下降感。而另外一种患者常见的主诉“头晕”(dizziness),则常缺乏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感,常表现为头胀、头昏、眼花等,患者睁眼视物时常无旋转性。可仅表现为不稳感和头重脚轻感。
【发病机理】
机体正常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的维持是通过整合外界的各种信息而完成的,人体自身有三个主要的感知系统来接受这些来自外界的信息,即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和前庭系统,又称平衡三联。
视觉来自视网膜与协调的眼球活动有关的冲动,为机体提供其躯体的位置、运动及其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信息,利于维持平衡。
本体觉由体位、反射和随意运动引起,来自关节和肌肉的本体觉冲动,对维持平衡也很重要。由颈部来的冲动,对维持头和身体其他部位相对位置的平衡,尤其重要。
而前庭系统使人辨别肢体运动的方向及所处的位置,并经相关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的整合来不断的调整偏差以稳定躯体。因此,三者任一系统发生病变,致三者的神经冲动不能在脑部协调一致时,或皮质感觉区发生病变时,即可发生眩晕,其中以前庭系统病变所致者最为常见和重要。
前庭系统是机体维持平衡,和感知机体与其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结构。前庭神经的细胞体位于内听道深部的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与前庭器相连,包括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及球状囊(图1)。前庭神经末梢中止于这些结构的感觉上皮,即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斑及球状囊斑。前庭神经节的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并与耳蜗神经一起组成听神经,经内听道至桥脑延脑交界处,在绳状体的腹侧进入脑干,前庭神经纤维中止于四个前庭神经核:上核、外侧核、内侧核和下核。从前庭核发出的纤维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与各个眼球运动神经(Ⅲ、Ⅳ、Ⅵ)核、副神经核、网状结构及脊髓前角细胞相联系(图2、3)。前庭神经进入脑干后,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小脑,另一部分是先进入前庭核形成突触后,再进入小脑,这些纤维经傍绳状体进入小脑后中止于绒球、小结和顶核。前庭神经与大脑皮质的联系起自一侧各前庭核的纤维,在脑干的两侧中上行至丘脑,从丘脑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前庭功能代表区,它位于颞叶皮质、中央后回或角回,或在颞上回和Brodmann氏第六区。

眩晕(vertigo)是一种机体对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患者感到外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或运动,有时亦可感到外周景物向一侧移动、摇晃感或上升下降感。而另外一种患者常见的主诉“头晕”(dizziness),则常缺乏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感,常表现为头胀、头昏、眼花等,患者睁眼视物时常无旋转性。可仅表现为不稳感和头重脚轻感。
【发病机理】
机体正常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的维持是通过整合外界的各种信息而完成的,人体自身有三个主要的感知系统来接受这些来自外界的信息,即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和前庭系统,又称平衡三联。
视觉来自视网膜与协调的眼球活动有关的冲动,为机体提供其躯体的位置、运动及其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信息,利于维持平衡。
本体觉由体位、反射和随意运动引起,来自关节和肌肉的本体觉冲动,对维持平衡也很重要。由颈部来的冲动,对维持头和身体其他部位相对位置的平衡,尤其重要。
而前庭系统使人辨别肢体运动的方向及所处的位置,并经相关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的整合来不断的调整偏差以稳定躯体。因此,三者任一系统发生病变,致三者的神经冲动不能在脑部协调一致时,或皮质感觉区发生病变时,即可发生眩晕,其中以前庭系统病变所致者最为常见和重要。
前庭系统是机体维持平衡,和感知机体与其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结构。前庭神经的细胞体位于内听道深部的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与前庭器相连,包括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及球状囊(图1)。前庭神经末梢中止于这些结构的感觉上皮,即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斑及球状囊斑。前庭神经节的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并与耳蜗神经一起组成听神经,经内听道至桥脑延脑交界处,在绳状体的腹侧进入脑干,前庭神经纤维中止于四个前庭神经核:上核、外侧核、内侧核和下核。从前庭核发出的纤维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与各个眼球运动神经(Ⅲ、Ⅳ、Ⅵ)核、副神经核、网状结构及脊髓前角细胞相联系(图2、3)。前庭神经进入脑干后,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小脑,另一部分是先进入前庭核形成突触后,再进入小脑,这些纤维经傍绳状体进入小脑后中止于绒球、小结和顶核。前庭神经与大脑皮质的联系起自一侧各前庭核的纤维,在脑干的两侧中上行至丘脑,从丘脑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前庭功能代表区,它位于颞叶皮质、中央后回或角回,或在颞上回和Brodmann氏第六区。

通过这些联系,前庭器官可影响躯干、肢体及眼球的位置、活动和平衡,调节小脑功能,提供有关躯体在空间和运动位置的信号,从而反射性的调节躯体(包括头部、眼球、躯干及肢体)平衡,调节机体对于加速度的反应。正常情况下,除通过前庭器官意识到躯干在空间和运动的位置外,人们很少感到前庭器官的功能活动,因为其功能大多数是通过反射来进行调节的,但在病理情况下,前庭功能发生障碍或受到异常刺激时(如各种诱发试验),就会感到前庭器官的功能活动。
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时,前庭感觉与来自肌肉、关节的本体觉以及视觉不同步,产生运动错觉,即眩晕。前庭核的异常信息通过内侧纵束激动动眼神经核,产生眼球震颤,而且其它核团的反馈性调节不断使异常运动得到纠正。于是产生一快一慢有节律的眼球运动;前庭诸核的不平衡信息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脑-红核-脊髓通路,反馈性调节脊髓前角细胞功能,力图使身体保持平衡,由于信号是错误的,躯体反而因平衡调节失当而倾倒,肢体运动失衡使指物偏向;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核因强烈的异常而产生反馈调节,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皮肤苍白及脉搏、呼吸、血压等改变。
眩晕可能起源于大脑皮层的病变。电磁及未经麻醉的病人的大脑皮层,或者在邻近外侧裂的颞叶后外侧或顶下小叶,可引起强烈的眩晕。然而,眩晕很少作为惊厥的首发症状发生。这些病例中,一种运动感觉---或者身体偏离病变侧或者环境在相反的方向运动-在被其他的惊厥活动掩盖之前可持续几秒钟。这种类型的眩晕性癫痫应该同前庭源性惊厥相鉴别,后者一次过度的前庭放电是惊厥的刺激因素。前庭源性惊厥是一种罕见类型的反射性癫痫,诱发眩晕的试验可促发惊厥。
小脑受损是否 致眩晕,取决于其受损的具体部位。若小脑半球和(或)蚓部病变不影响到前庭小脑联络纤维,一般并不致眩晕。但当一侧绒球小结叶病变时,患者可有严重的眩晕,并且与迷路病变一起的眩晕不易鉴别。因为如前所述,小脑蚓部的绒球和小结叶,在发生上是前庭系统的一部分。这些病例中,多是累及了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供血区的病变,病人向病变侧倾斜,向每一侧凝视时都可出现眼球震颤,但向梗死侧注视时较明显。CI和MRI已证实了这些发现。而迷路疾病主要导致向受损迷路对侧的单项的眼球震颤及向受累侧的摇动或倾倒,肌眼球震颤与倾倒和过指的方向相反。在急性发作性眩晕的早期,很难评估步态和眼球震颤的性质,有必要应用影像学方法排除小脑梗死和出血性病变。
小脑、脑干中某些神经细胞核团,尤其是前庭神经核、动眼神经核、红核和基底节,对各种与空间关系感觉有关的信息起重要的整合作用,并调节体位(直立和运动)。当异常兴奋的空间关系感觉冲动传入脑干时,能活化其邻近的神经结构。当影响到迷走神经的背运动核和孤束核时,可致恶心、呕吐、流涎、出汗、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神经系统中,前庭系统极易受累。因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核块,故在所有神经核中,它最易受损。负责该区血供的基底动脉分出的深穿支较小,内听动脉的迷路支和小脑前下、后下动脉均为终动脉;所以,只要血管腔突然地、那怕是微小的改变,或因系统血压下降,均可影响静-动系统功能。其他与平衡有关的神经结构,因分布较广,也较易受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发热和贫血等系统性疾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时,常会出现眩晕。
总的来说,从神经解剖角度看,与平衡有关的传入系统(平衡三联等)、传出系统(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及控制此两系统的脑干网状结构和小脑中有关结构等部位,有异常的刺激性病变均可引起眩晕。

来源:运动科学论坛 - pang542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