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记者蒋士元的一篇题为《举重夫妻开烧卤店创业》的报道,我看了心情难以平静,特别是看到记者拍摄的照片上烧卤店门口的一付对 联:“曾经举起运动员的尊严,现在举起生活的重担”。这付对联虽然并不工整,但说了退役运动员创业者心声,我不禁要为这对夫妇的运动员尊严喝彩。

事情是这样的,广西举重运动员黄燕兰出生于桂平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2岁开始练举重,1997年成为广西举重队的首批队员,6次获得全国少年举重赛冠 军。但在2001年备战第九届全运会时,在训练中腰椎受伤,坚持4年后被告知不能继续接受训练,有瘫痪的危险。于是2005年她忍痛拿着一本“九级残疾” 的证书无奈地退役,时年23岁。退役后生活很艰难,应聘工作都被拒绝。最使她伤心的是人家问她:“你有什么专业,你除了举重还会什么?”这就是退役运动员 的最大的悲哀。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他和刚刚退役的队友莫君成领了结婚证书,他们本想把几万元退役安置费用来筹办婚礼,但莫君成也遇到同样的失业窘 境。于是他们就下决心用这笔钱来创业。2008年8月26日。他们的第一家烧卤店开张,但生意并不景气,不久负债累累。他们咬紧牙关,终于走出困境,目前 已开了三家分店,终于创业成功了。最有趣的是第三家分店就叫“举重夫妻烧卤店”。他们计划每年开一家分店,这显示他们创业的志气。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想到了 许许多多的退役运动员,她表示:“运动队的师弟师妹们,有很多退役后没能找到工作,我这个做姐姐的总是于心不安,”她希望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自强不息的路 子。这样的豪情壮志,这样的运动员尊严,能不令人喝彩。

由于我国实行的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脱节,不少运动员在少年时代就失去正规教育的机会,以致他们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这是他们退役后就业的难点。所以历 年来运动员的退役问题是体育部门伤脑筋的事情,几乎成为包袱。这是我国现行训练体制最大的弊端,在训练体制彻底改革之前,这是难以避免的矛盾。他们之中不 少贡献了青春,茹苦含辛,为国家建立了功勋,我们能视而不见,把困难留给社会和他们个人吗?因此我们有责任来设法解决全国上万名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大家都看到,的确有些杰出的优秀远动员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发展前途。例如李宁、姚明、邓亚萍、张怡宁、熊倪等等,他们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取得高等学 历,有的担任体育领导干部,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的在浴室为人搓澡,有的在街头卖艺,有的甚至为了生活,不得不卖掉他们的奖牌,至于 个别退役运动员疾病缠身,穷愁潦倒也有所闻,令人十分惋惜。

我们首先认识一下运动员这个职业的特征,严格地说。运动员应该是业余的,但现代竞技体育已出现一批职业运动员,他们在职时收入很高,衣食无忧,但退役后也 很难说。我国体制是国家培养的运动员,从基层的少体校到国家队都是在国家的照料下成长。这是所谓“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但运动员是吃的青春饭,是不可能终 身当运动员,总有退役的一天。退役后的发展是不是应该充分考虑和安排。这是摆在体育部门、甚至各级政府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运动员自古以来就是特殊的人群,古希腊把参加古代奥运会看成是一种荣誉和身份的象征。我们所熟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都参加过奥运会。当时奥 运会是一种祭祀,运动员的优秀成绩和表演看成是对诸神的奉献。因此,优秀运动员看成是民族的精英,他们受到人民的尊重。国家给予他们终身的俸禄。有的还给 他们树碑立传,制成塑像,甚至有的建立庙宇来永久供奉。所以当时运动员有一种超人的尊严,普遍受到爱戴。现代运动员也是经历长期艰苦训练而取得成绩,他们 为国争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民族英雄。现代奥运会奠基人顾拜旦曾经说过,大意是古代运动员是为诸神作奉献,现代运动员是为祖国作奉献。大家可以设想,有多 少人能够在国际场合因获胜而升国旗、奏国歌。所以运动员的尊严就是国家的尊严,他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全社会也都应该维护他们的尊严。因此,我认为南宁开烧卤店的黄燕兰和莫君成这对举重夫妇的尊严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发扬。他们自力更生,创业谋生,自求发展的精神正是运动员尊严的体现,这是退役运动员值得称颂的盛举。

我曾多次呼吁训练体制的改革,我是研究比较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我在1988年香港举行的国际比较体育学术报告会上,曾发表《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 较研究》,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赞扬。我把世界现行的训练体制概括为集权型、分权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原苏联、东欧和我们都是集权型,也就是所谓“举国体 制”,三种类型各有利弊,但国际趋向是向综合型发展。目前仍采用集权型的大概只有中国和朝鲜。我们的训练体制改革应该是逐步从“举国体制”向“全民体制” 过渡。所谓全民体制就是“还体与民”,这是苏联解体后的体育方针,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向人民还债”,这未免有点过分。但体育的社会性的它的本质特征。现代 体育的发展也正是从社会走向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

具体来说,今后竞技体育的根是在学校,原苏联之所以办少体校,是由于沙俄时代学校体育很不发达,西方的竞技体育是依靠学校,尤其是大学和高中。据报道,美 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有60%来自学校。当时苏联要和西方竞争,必须采取速成的办法。而我们也走了这条速成之路,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这是“举国体制”不可磨 灭的功劳。但它的弊端已十分明显,而且也已经不合时代潮流。如果我们以不变应万变,那只能是鼠目寸光,固步自封,路越走越窄。

拿最近引起世界体坛轰动的林书豪的例子来看,它是哈佛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但他能在美国职业篮球队打得和姚明一样出色,成为得分主力。这充分说明,学校完全 可能培养出超水平的运动员,但需要具备培养的条件。试问,我们的北大、清华、交大、复旦能培养出姚明、刘翔吗?归根结底,这是体制问题。

关于体制改革,我不想在这里展开讨论,离题太远。关于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我想再一次提点建议。我们可以在六大体院(包括北体大)建立退役运动员培训班 (简称退训班),学制要灵活速成,不要按现行4年制,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开设 一年制、二年制两种,可设管理专业课程、训练专业课程、健身专业课程、新闻专业课程、体育经营专业课程等等。管理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场地管理、竞赛管理、 训练管理、健身管理等等;训练管理可按大项分类,如田径、游泳、大球、小球、重竞技等等。共同的课程应包括:中文文秘;计算机技术;体育史知识(包括奥林 匹克运动);体育科学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运动竞赛规则;体育应用外语等等。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自愿选修。以上教 材要组织专家编写,不能采用体院通用教材。培训班是职业培训性质,毕业证书可由院校自发。学院的住宿和生活费用有原单位负责。

以上建议是否可行,我仅仅是闭门造车,抛砖引玉,这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考虑,从而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难题,则幸莫大焉。

来源:圣火-我的搜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