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1米72的个头、黑色上衣,北京深秋的下午,陈盆滨拖着两个硕大的黑色行李箱,赶到体坛传媒集团位于北京的办公楼。“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北京车太多了”,他向记者解释说道,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眼角堆起细细的皱纹。


  走进摄影棚,摄影师要求他脱去上衣和鞋子。相比一般跑者,他的身材更加壮实。他露出健壮的肌肉,但两脚脚趾甲的黑色更令人印象深刻。刚跑完巴西亚马逊丛林马拉松,因为赛道难度大,贯穿热带雨林地带,需要穿越水路,脚趾甲已经脱落了5个,而剩下的那几个也都印刻着黑色的烙印。
  巴西亚马逊丛林超级马拉松,2012年陈盆滨参加的第三项超级马拉松。经过6天长途跋涉,穿越254公里亚马逊丛林。他获得亚军,创造中国选手的最佳成绩,差一步就创造世界记录。28天内,他连续参加三大洲极限马拉松赛,澳大利亚241公里耐力赛、希腊246公里斯巴达超马耐力赛、巴西亚马逊丛林超级马拉松,总路程超过600公里。如果2013年顺利完成南极洲100公里越野赛,他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七大洲超级马拉松赛的中国人。
  极限马拉松,一般以50公里为下限,上限没有限制。1991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确认100公里为极限马拉松的正规比赛,它对参与者体能和耐力要求严格。极限马拉松不设参赛奖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报名费、训练、交通、装备,甚至包括尸体遣送费。因为比赛的环境恶劣,选手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参赛者需要跟组委会签订“生死状”。
  “比赛获胜者没有奖金,选手都是自愿参赛。因为没有利益冲突,根本不会出现竞技体育的兴奋剂问题,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体育赛事”,陈盆滨向记者说道。
  谈话间,他从包里拿出一枝干枯的橄榄枝,这是他在雅典斯巴达超长距离极限马拉松的唯一收获。1983年,斯巴达超长距离极限马拉松第一次举办,比赛距离246公里,至今已30届。赛事关门时间是36小时,即使是冠军,除了获得完赛标志的橄榄枝,也只能得到一瓶清水。橄榄枝和清水象征着古希腊奥林匹克的纯洁。因赛段难度大,该赛事备受关注,每年世界各地的长跑爱好者踊跃参与。前29届,每届能跑完全程的不足60人。2011年,300人参赛,97人完赛,是完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2012年,315人参赛,欧美选手占多数,亚洲只有陈盆滨与2位马拉西亚、1位新加坡选手参赛。早上7时从雅典卫城出发,沿爱琴海岸穿越伯罗奔尼撒半岛内山,到达斯巴达。160公里后需翻越一座海拔1100米的高山,温度只有5度,对参与者体能提出严峻考验。陈湓滨膝盖受过伤,在低温条件下,更需倍加小心。水壶、食物、衣服、纱布、药片、火柴、头灯……他精心准备着。当然,五星红旗是他每一站的必备品。
  9月28日早7点,他无暇顾及沿途风景,一路追赶。为保存体能,备战几天后的巴西超级马拉松,他需合理分配体能。以往超长马拉松,他都需要带两个水壶。在雅典,主办方在沿途设置75个饮水站。“设置很人性化,我比较能喝水,平时都带两个水壶,这次只需带一个。但喝水要适度,太多容易造成身体肿胀。”
  80公里后,主办方设置了能量补给站,选手可以在此进食,并进行适当休息。1个多小时后,重新出发,陈盆滨突然发现,原来75站,每站都有关门时间,如果有一站没在关门时间内赶到,只能退赛。离下一站关门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他加快奔跑的步伐。赛道的山地路线几乎都是直上直下,坡度很大,消耗了参赛者大量体能。山地跑结束后,平原路段,参赛者还需应对炎热。最终72人完赛,完赛率不到四分之一。休息浪费了一段时间,陈盆滨最终名列第51位。
  1979年,陈盆滨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的一个小渔村,祖辈以打鱼为生。儿时的陈盆滨就非常喜欢跑步,从家到码头,与小伙伴的较量中,他总是获胜者。小学毕业那年父亲病倒,幼小的他开始跟船出海捕鱼,与海搏斗练就了他顽强的意志。
  2000年,乡团委组织春节群众趣味赛,在村民鼓励下,他参加了俯卧撑比赛,那一年,他21岁。乡里派出所两名受过特殊训练的警察参赛。 150个,正当裁判认定警察为冠军时,一旁的陈盆滨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全场人屏住呼吸,开始计数。438个,乡民们目瞪口呆,之后是欢呼和叫喊,陈盆滨的名字从此传开。那一次,他获得了人生第一笔比赛奖金:600元。
  2001年,渔业不景气,家中亦负债。朋友说可参加温州电视台的挑战吉尼斯,赢了还有奖金。不过当时,他连路费都没有。跑到县城向叔叔借了200元,他开始了体育梦想旅程。那是他第一次走出玉环县,母亲不放心,跟随他一同前去。
  第一次的尝试,他以失败告终。参赛者扛75公斤重的沙包走220个台阶,还剩最后5个台阶时,陈盆滨不慎摔倒,最终没有完赛。他很受打击,母亲也劝他放弃,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劝其找份正经工作。
  但他并没有放弃。“水上轮胎竞跑赛”、“穿皮鞋马拉松”,他不断尝试。最终在“扛5加仑太空水距离持久赛”中获胜。他需要扛着20公斤重的矿泉水,暴走14个小时。“当时感觉扛的不是水,而是一座山。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获胜。”依靠顽强的意志力,他迈着步伐。75公里后,选手只剩他一人。最终,他创造了新的电视吉尼斯记录,“耐力王”的称号由此而来。
  2002年后,电视吉尼斯比赛减少,后来节目停播。陈盆滨突然感觉人生失去了目标,他不知道要做什么。当时在温州,他边打工边参与各种比赛。他做过搬运工,最重的货物达到350斤重。“这是对我的一种历练,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适应更艰苦的环境。这段经历,也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信念。”

父母并不赞成陈盆滨继续参加比赛,认为他应该找个正式工作,依靠比赛的奖金,收入并不稳定。但父母的反对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坚信,自已一定能成功。 “当时我像着了迷一样爱上了比赛,虽然父母反对,但是还想坚持。通过比赛,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我认为可以边打工边比赛,这样也会有两份收入。”
  2003年的上海铁人三项国际积分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家级规格体育比赛。铁人三项赛包括游泳、自行车和跑步。陈盆滨没有自己的自行车, “其他参赛选手的自行车都是几万元,我当时借了一辆500元的自行车就去比赛了,甚至比赛的头盔也是他人资助”,赛后他发现:装备的差异对比赛的影响非常大。虽然在海边长大,但并未成就他的游泳天赋,游泳38分钟,排名120多位。由于游泳消耗了大量体能,最终跑步名列第7名。
  通过这次比赛,他认识到不足,训练更具有针对性。2003年起,他开始转向山地户外挑战赛、铁人赛和耐力赛。与此同时,他开始找赞助商,但并不顺利。虽然获得无数个荣誉,他在温州和台州的十几家企业奔波,但却都无功而返。
  2004年,情况好转。当地一家企业老板欣然答应资助陈盆滨。双方约定,陈盆滨平时来公司上班,外出参加比赛时,公司给予报销路费、住宿费等。如果比赛获得名次,公司会根据成绩进行奖励。这对他就是雪中送炭,从此,他不必再为生活的拮据担忧。他决心从一名业余的体育爱好者,训练为半职业的体育挑战者。
  没有教练,一个人训练。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两小时后再去上班。下班后,骑行20多公里。他每天坚持着,许多人望着他的背影称呼他为“体育狂人”,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疯”了。他对此不予理睬,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2006年,嘉峪关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陈盆滨获业余组第三名。这一年,他参加了20多场国内团体赛及个人户外挑战赛,平均9天一场,甚至有时一周三场比赛。2008年海口中国超级铁人三项赛,也是世界铁联全球22站赛事之一,选手水平都是专业级,他轻松获得国内第二名。
  比赛获得名次会有不少的奖金收入,陈盆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我不需要太多的钱,能养活自己就够了,我不喜欢被比赛之外的一些因素约束。”
  在陈盆滨心中,有着更宏大的目标——超长距离马拉松。一般铁人三项赛几小时就能结束,超长距离马拉松赛程通常超过100公里,需要2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不仅距离长,而且地形多样,沙漠、雪山、山地等,需要参赛者自我控制时间、应对突发状况,是参赛者对大自然的挑战,更是对自对自我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
  2008年陈盆滨报名环勃朗峰耐力赛,当时他在国内已经参加过60多项比赛,获得26个全国冠军。虽获奖无数,但却没有通过组委会的报名资格审查,最终无法办签证,他的第一次勃朗峰之行并没有成功。
  2009年勃朗峰组委会最终破例同意他参赛。但过程却费尽周折,在中国登山协会方翔的帮助下,他找到在法国当地工作的杨兆年,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获得参赛资格。
  直到参赛,陈盆滨才明白组委会对报名资格审查严格的原因。“比赛难度很大,需要选手在呈波浪形的山峰间来回奔跑,落差大,有些地方甚至是悬崖,根本跑不起来。相比国际赛事,无论在线路还是赛道设置,国内赛道更容易。”
  凌晨5点出发,参赛者中欧美选手占多数,几张亚洲面孔中,也大多是日本选手,他们热情地与陈盆滨打招呼,由于不会英语和日语,他寒暄而过。作为第一个参赛的中国人,陈盆滨很兴奋。他突然发现,参赛者都拿着手杖,他有些费解,在国内比赛,他从来不需要手杖。一开始,他并没有对此予以理会,但直到比赛开始,他才意识到手杖的重要性。
  尽管已是8月,但阿尔卑斯山依旧被厚厚白雪覆盖,最初阶段,他一直处在第一阵营,名列第四、五名,与领先选手差距不大。3小时后,他突然感觉到右膝盖钻心的疼痛。“天气太冷了,是冻伤了!”
  国外选手一个个从他身边超过,他咬牙坚持着。出发17小时后,他抵达大本营,已是夜间11点。700人参赛,106公里全程,最终只有440人完赛,陈盆滨名列第27名。
  “我喜欢比赛,喜欢站在起跑线的感觉,看到五星红旗飘扬时,我无比骄傲,虽然不是专业运动员,但我也为国争光,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陈盆滨天生体质强健,在参加法国勃朗峰耐力赛之前,他从未受过伤。但勃朗峰一战却让他从此与伤病结缘。虽饱受膝伤折磨,他却从此爱上极限马拉松。“我要通过我的参与让世界知道,中国人也可以跑极限马拉松。同样,我也想将极限赛事带到国内,推动国内极限马拉松赛事的发展”,陈盆滨说。
  回国后,没等膝伤痊愈,他匆忙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一项100公里耐力赛,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指导和营养师,伤病复发,他遗憾退赛。
  缺乏比赛经验、对比赛赛程规则不了解、训练不当,这些让陈盆滨吃了不少亏。新疆戈壁长征沙漠赛,他吃了一块没有标识热量的牛肉干,被扣罚80 分钟。比赛第四天,在距离终点还有5公里时,他因大量脱水导致虚脱,晕倒在沙丘上。但他具有着超人的意志力,尽管遇到“险情”,仍在第五赛段获得赛段冠军。
  2011年4月3日,陈盆滨参加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极限耐力赛——国际马拉松极限赛最高级别赛事。起伏的沙丘、凹凸不平的路面,天气炎热、干燥,沙尘暴,这样的比赛环境令选手“窒息”。参赛者在沙漠间盘旋前进。历来,摩洛哥沙漠赛的前50名多被法国、摩洛哥、西班牙、约旦等国的选手垄断,但陈盆滨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惯例。

7天6赛段,第一天33公里,他排名33位。第二天38公里,陈盆滨想搏一把,把名次提高些,开始阶段,他一直排名前10位,跑着跑着,他感觉身体越来越虚,而这时,他发现身上没有带能量转化快的食物,体能得不到补充。更糟糕的是,脚也扭了,旧伤复发。距离终点还有7到8公里,难道又要退赛?
  幸好几位香港人帮助他到队医那里进行简单处理,得以继续参赛。虽一路担心旧伤复发,他最终撑下最后一个赛程。
  参加比赛越来越多,陈盆滨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参加比赛,一定要做好伤病预防,否则,即使状态再好,也无法取得好成绩。一旦出现伤病,要及时治疗,不能盲目坚持。根据不同的比赛线路和路段,提前准备相应的装备和物品。野外生存环境恶劣,不仅是对参与者耐力和体力的考验,更需要顽强的生存意志。”户外极限赛比得是个人能力,但也有团队作战。三四个参赛者全力照顾一个主力队员,但这对陈盆滨却是一种奢望。每次比赛,他都孤军奋战,由于奔跑时间长,他不能带太多的补充水,即使这样背包也近20斤。抵达补水站,站着喝几口水,害怕被后面选手赶超,继续奔跑。
  虽然一个人在跑,但陈盆滨并不孤单。“我只有一个信念,跑得再快些,成绩再提高些。赶超前面的选手,不被后面的选手赶超”,他说道。
  出国比赛多年,但英语却是陈盆滨难以逾越的障碍。每次出国比赛前,他的助理会将比赛地点、住宿酒店、航班信息等写在小纸条上,他会按照上面的内容逐一寻找。除此之外,他还非常善于提问。无论走到何处,找当地的中国人询问。实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会打电话给助理,通过越洋电话进行沟通。但比赛时,没有信号,一旦遇到困难,需要他自己解决,简单的手势和肢体动作,还有灿烂的笑容,他往往都能迎刃而解。“有不放心或疑惑的地方,我都会反复询问。”
  陈盆滨是个幸运的人,也总能遇到贵人相助。巴西亚马逊丛林马拉松,陈盆滨经巴黎转机到圣保罗,但比赛地点位于圣塔伦,从圣保罗到圣塔伦还需5、6个小时的飞行。从国内无法购买巴西国内航班机票,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得到一位从圣保罗转机的中国人帮助,顺利订上机票。
  抵达圣塔伦后,他发现,比赛到10月13号才能结束,而他回程机票是12号,他只能重新改签机票。电话信号不通,只能通过网络订票。恰巧与其同参赛的一名美国人会讲中文,在他的帮助下,将机票成功改签到13号上午11点,比赛早上8点才结束。
  从上海出发,途径巴黎,从圣保罗到圣塔伦,一路折腾20几个小时,才最终到达比赛地点。旅途的劳累耗尽了大量体能。但同行的美国人提醒比赛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美洲豹,一旦遇到千万不要惊慌,你只需要盯着它看就行。听到这里,陈盆滨的内心蒙上一层阴影。比赛在丛林中进行,如果真遇到了,四周孤立无援,怎么办?
  这仿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事电影《冲出亚马逊》中的场景。炎热的气候、艰苦的环境,攀网墙、钻铁丝网、飞机跳水、与鳄鱼搏斗。凭借勇敢和顽强的意志,两名中国军人最终通过严格考验,将五星红旗升起。
  而这一次,陈盆滨是一个人的战役。热带雨林中,茂密的丛林、炎热的天气、潮湿的空气,食物、水、医药包、火柴、头灯……陈盆滨背上20斤重的背包出发。丛林中奔跑,不时会有树枝从树上掉下来,要时刻盯防,还要预防苍蝇和蚊虫叮咬。比赛中,树上的蚂蚁窝落在脖子上,他以为是树叶,用手触碰,没想到是蚂蚁。“南美洲的蚂蚁会咬人,蚂蚁顺着背部滑落,当时背部的疼痛像针扎一样,直到现在还有疤痕”,陈盆滨回忆说。
  更让陈盆滨难以承受的是水路。他说:“双脚被长时间浸泡后,非常容易起泡,加上长时间奔跑,血液循环不畅通,脚步肿胀,颜色发白,非常疼痛。”
  在陈盆滨看来,极限马拉松更是一项生存能力的比赛。“我的求生欲很强,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坚持。参加这些赛事,让我变得更坚强,生命更精彩。”
  当然,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容易。巴西亚马逊丛林赛,还有8公里就要完赛时,他到了体能极限。所带的食物已经全部消耗完,脚步肿胀,疼痛,体力崩溃。是放弃,还是继续前进?当时,他和另一位英国选手并驾齐驱,名列前两名。
  “当时快绝望了。但是我想,旅途这么周折,如果放弃了,明年还要回来重新参赛。况且这是今年的最后一项赛事,如果完赛,我距离跑完7大洲极限马拉松的目标就只差南极洲的极限马拉松,所以我坚持下来。遗憾的是,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获得亚军。”陈盆滨笑着说道。
  了解陈盆滨的人会说,现在的他变了。他真的变了吗?极限马拉松又带给他怎样不同的人生体验?
  “现在的我更沉稳了。以前,只是着急参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赛事,我的目标就是参加更多的赛事,我渴望胜利,喜欢超越对手。但现在,我参加比赛的心态更加从容。相比名次靠前的选手,我更尊重名次靠后的选手。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也不同,同样是完赛,相比冠军,排名第五十位的选手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更值得尊重和敬佩”,他坚定地说。
  陈盆滨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完成明年的南极洲极限马拉松,成为首个完成7大洲极限马拉松赛事的中国人。当然,他更希望通过他的事迹能够感染到更多人。他希望人人都能爱上奔跑,挑战自我,完成自我的超越。
  当然,现在他最渴望的就是找个女朋友。他在微博中这样写道“征婚咯!鄙人陈盆滨,34岁,男单身。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爱好跑步、摄影、上网、想找个理解我、性格开朗直爽、知书达理的女孩子结婚。”
  谈到这段征婚启事,他笑着说道,“我有什么想法就会说。岁数大了,也该成家了。比赛归比赛,生活归生活,两者并不冲突。”
  12年间,从捕鱼小子成为征服世界的马拉松巨人。非凡的经历令他的人生故事异常精彩,戈壁、沙漠、雪山、丛林,亚洲、非洲、美洲、澳洲,都留下了他奔跑的身姿。他坚信,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改变,他不相信运气,但认定只要执着前行,终究有所收获。
  他常说,人生只有在改变中才能成长。


出自: 全体育 2012年12期

更多关于陈盆滨的文章://www.nduoke.com/tag/陈盆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