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肯尼亚赤脚运动员跑步马拉松训练 非洲肯尼亚赤脚运动员跑步马拉松训练

肯尼亚奇迹揭秘:他们光着脚丫跑向世界

    这个诞生了40多名世界级长跑冠军的小城本是个穷乡僻壤,长跑,是这里居民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新华社内罗毕电(记者薛群)东非大裂谷在肯尼亚境内绵延800公里,是一处草肥牛壮的好地方。在它宽50—100公里的谷底,有公路、草原、人家,还有散落其间的高原湖泊。埃尔多雷特,这个诞生了40多名世界级长跑冠军的小城就坐落在裂谷深处。

    埃尔多雷特:冠军太多了,随便遇见个跑步者,没准就是个世界冠军

    中国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素有“冠军之乡”、“长跑之乡”美誉的埃尔多雷特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300多公里,其间多是险峻的盘山路,但还是有不少来自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国家的众多优秀长跑运动员聚集于此。

    确切地说,真正的“长跑之乡”在离埃尔多雷特30公里处的埃藤。那里海拔2400米,丘陵连绵,被田径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理想的长 跑训练场所。肯尼亚杰出的长跑运动员不少来自埃藤周边方圆一公里之处。现在,埃藤周围有20多个长跑训练基地,它们大多由著名运动员、教练或体育机构创 办。至于运动员个人建的训练营地或自己租屋在此训练的运动员大约有千人之众。

    我们在采访一家训练营时,看到它的训练者中,有一长串的冠军名单,其中包括赫尔辛基世锦赛女子3000米障碍赛冠军乌干达的因兹库 鲁,三次获得世界马拉松赛冠军的鲁托等。看到我惊奇的表情,营地的教练兼经理凯普罗特奇笑着说:“这没什么奇怪的,埃藤的冠军太多了。你在山间小道上看到 一个跑步者,没准他就是个世界冠军,而更多的将是未来的冠军。”

    据凯普罗特奇介绍,目前在埃藤训练的运动员中,获得各式各样世界比赛奖牌的运动员大约有160多个。在此执教的世界著名教练也有近 20个,其中包括在田坛享有盛誉的意大利教练卡诺瓦、德国教练霍根,而体育经纪人身影常常在不经意时出现在你的眼前……埃尔多雷特真是个精英荟萃之地,不 愧为“冠军之乡”。

    “肯尼亚奇迹”的秘密:人种?汗水?

    肯尼亚的这些“飞毛腿”,绝大多数都来自肯尼亚“长跑之乡”埃尔多雷特地区一个叫做卡伦金的部族。有人曾做过统计,世界上最优秀的20位中长跑选手中有12位是卡伦金人。体育界将这一现象称为“肯尼亚奇迹”,不少人试图通过生理和基因解释这一现象。

    在出过40多名世界级运动员的埃藤圣帕特里克高中任校长和教练的奥康内尔说,他的那些优秀学生几乎全是卡伦金人。这个部族主要居住 在埃尔多雷特地区,特别是小镇埃藤周边几公里处。奥康内尔说,经常有不少欧美研究者来埃藤和他的学校,考察“肯尼亚奇迹”的成因。他们提出了种种看法,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被证实过。

    据介绍,有人认为,卡伦金族运动员普遍身材瘦小,有像细长的杠杆一样的腿,因而他们比欧洲人跑得快。有学者在进行比较后认为,卡伦 金人小腿的重量平均比丹麦人轻400克,因而每跑1公里能节约8%的能量,是“节能型”的运动员。也有人认为,卡伦金人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上, 他们体内的红血球数量比其他人多,因此他们在快速奔跑时心搏率出奇的低。英国学者则提出基因方面的因素,他们研究了肯尼亚优秀运动员的Y染色体,发现有4 个基因发生了变异。尽管没有得到证实,但有人将它理解为肯尼亚运动员可能有“长跑基因”。

    不过,运动员们对西方学者的上述看法大多嗤之以鼻。他们普遍认为,肯尼亚人长跑成绩好,主要原因是他们训练刻苦。在一个训练场,记 者采访了3个年轻运动员,他们都来自卡伦金部族。他们说,为了出好成绩,他们在埃藤合租了一间房,每月租金100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100元),没 水没电,更不用说看电视、上网了。他们自己做饭,每周只吃一次牛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每天训练5个小时。他们说,竞争太激烈了,必须这样做,这是改变 命运的唯一途径。

    在埃藤随时可以看到人们在运动,而且周围有那么多的人成为冠军,他们也许就是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乡亲,这有榜样的效应。在埃藤的 几天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就在采访由长跑明星凯普劳婕特开办的高海拔训练中心时,透过木篱笆的缝隙,有几双小眼睛在向里面张望,那是一群放学回 家的孩子。一个10岁左右的大胆男孩说,他在学校也参加长跑比赛,“我将来也会成为她那样的人”,说着指指木篱笆内。接着那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他们跑 着上学,“好远呢,但我们能跑”。当年凯普劳婕特就是跑着上学,练就一副“铁脚板”的。

    “赤脚女飞人”:“我应该更多地帮助女运动员”

    1996年,在南非田径场上一位女选手光脚参赛并获得奖牌的故事至今还常常被人们谈起,并成为田坛经典佳话。故事的主角就是被称为“赤脚女飞人”的肯尼亚运动员洛娜·凯普劳婕特。

    凯普劳婕特在肯尼亚是位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这不仅因为她“光脚跑天下”——她曾在一天内参加3000米,5000米和10000 米三项比赛,而且都光着双脚,那时她觉得鞋是个累赘;同时也因为她拥有骄人的成绩——5公里、10英里、20公里世界纪录保持者以及5次国际马拉松优胜者 和10多次世界公路赛冠军。在训练中心客厅的橱窗里,摆放着她获得的大大小小奖杯10多个。

    两年前,她与她的教练和经纪人雷格霍斯特结婚并加入了荷兰籍。但她并没有忘记家乡,2000年11月,她在埃藤建立了埃藤高海拔训 练中心,免费为14岁至23岁的肯尼亚女运动员提供食宿和训练场地。她的丈夫雷格霍斯特说:“洛娜想回报社会,她想让肯尼亚的运动员不要再像她未出道时那 样艰辛。”我们问她为什么只帮助女运动员,她回答说:“在肯尼亚,女性的机会比男性少得多。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使我觉得我应该更多地帮助女运动员。”

    凯普劳婕特不会忘记她第一次从她的家乡、裂谷省的卡比米特村到内罗毕参加当年世界锦标赛选拔赛时的情景。当时她的朋友为她凑了车 费,但只够单程,而且也没有住宿的钱,她躲在集训地的厕所里熬过了比赛前的一夜。第二天,她参加了女子8公里的比赛。尽管因名列第十而未能进入国家队,但 幸运的是,在那里她遇到了以后给了她很大帮助的舍玛。舍玛是第一个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奖牌的非洲女性。她给凯普劳婕特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资助。“有时 我就住在舍玛家,她给我各种帮助。”凯普劳婕特说。

    回忆往事,凯普劳婕特感慨地说:“在我成长的年代,女性要找一个训练场所是很难的事,对我来说,那是一段艰辛的时光。那时我们得靠自己拼打,我真不愿看到年轻的女运动员还要走我曾经走过的路。”

    怀着这样的想法,她在埃藤开办了这个训练中心。我们在埃藤采访时,许多运动员和教练都称这个训练中心是埃藤乃至是整个埃尔多雷特地区设施最好的训练中心。现在,在这个训练中心训练的肯尼亚女运动员有七八人。经过几年的努力,从这个训练中心已经走出多个体坛新秀。

    冠军“生产线”:一个晚上打破3项世界纪录

    肯尼亚的埃藤圣帕特里克高级中学虽然地处偏远的大裂谷深处,但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田径界都赫赫有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中有40多个在各类世界田径赛中赢得冠军,其中奥运冠军就有10个。有媒体称它是肯尼亚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生产线。

    去埃尔多雷特采访的目标之一就是想采访这条“生产线”和“生产线”的总指挥——它的前校长和教练奥康内尔。

    记者去学校采访的时候,奥康内尔正在指导学生训练。站在训练场上,他就讲开了:“我现在已经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专心做教练工作。”但他说,他与别的教练不同,做的是基础教育。

    说起他的学生,奥康内尔滔滔不绝。他列出了一长串冠军的名字,如3次获世锦赛冠军的基普塔努伊、奥运冠军比里尔、罗诺、基努塔伊……他说,如果把国家级各项田径赛算上的话,金牌得主可能有90多个。

    说话间,他把我们领到学校的陈列室,学生们获奖的照片贴满了整整一面墙。他指着一张照片说,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这对双胞 胎双双获得奖牌,美国的《时代》周刊还发了她们的照片。另一张照片上的两姐妹则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金、银牌得主。当介绍中间一张照片时,他的声 音突然高亢起来:“1997年8月,3项世界纪录在同一个晚上被打破。”“同一个晚上”,他又重复了一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三个打破纪录者都是他的学 生。

    奥康内尔在圣帕特里克已经工作了整整30年。当年他受聘只是来当个普通教师。但他看到这里的学生喜爱运动,又极富长跑天分,就把他 们组织起来,自己当上了教练。时年27岁的他对田径知之甚少,所幸的是他曾当过足球教练,在实践中他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经验。他说,最 重要的是让这些孩子在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在奔跑中找到乐趣。

    当他看到许多有才华的男孩因进不了圣帕特里克而没有机会受到培训,而更多的女孩甚至被拒在校门之外,被排斥在体育运动之外时,心里 十分不安。他坚信,男孩能跑,女孩也能。于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开办了一个“业余少年班”,50个学生,男女生各半。他从附近学校选拔有天赋的学生, 带他们到圣帕特里克来训练。这些学生只是在课余和假期训练。

    到目前为止,经他指导的学生已经有200余人,其中包括那40多个国际比赛奖项获得者。他说,他现在仍是一个50人业余少年班的教练,同时还指导4个青年运动员。他希望能从他的手上培养出更多的一流运动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