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的讲,我在学习瑜伽之初,总是很介意在别人的眼中看来自己是无能的。我知道我确实很认真的在练习,但是所带来的副面影响是对体式的本身不求甚解。我一直都记得,在初学瑜伽不久以后我就能轻松完成轮式(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听到身边学员的赞叹声时内心涌起一种急于言表的骄傲情绪;可是,带着虚荣之心,我就离谦虚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满足于基本体式的练习。在受伤之后,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的愚蠢、贪心,对身体索求得太多太多,太过在意于别人的肯定甚至羡慕。推此及彼,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迫切地希望成功,而从来不曾考虑过所有的物求是否都是有价值有必要的。


  我并没有停止练习瑜伽,我只是停止了那种急进的态度与方式。我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并把瑜伽中的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更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这篇问答摘自YAMA的博客,在他的博客里虽然文章不多,但是那些原创的对体式的讲解都务求精确细致,确实承袭了艾扬格大师的教学风格,看来,艾扬格的“瑜伽之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而言,值得一读。



有关瑜伽的问答(一)

问:你好,我注意到去练瑜伽的男士很少,男的瑜伽老师也很少,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你怎么会进入瑜伽这个领域,怎么会当瑜伽老师的呢,你以前有体操和舞蹈方面的背景吗?

答:好的。我们可以过会儿再谈男士和瑜伽的话题,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至于我自己,我想最简单的回答是,现在我觉得学瑜伽和教瑜伽是最适合我的生命状态的事。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学各种东西,做各种选择,但一直没有获得过在瑜伽当中的那种全然的投入感和满足感,是瑜伽才使我的生活有了一种质的飞跃和改变。在小学里我有过一次机会去少体校学体操,但我没去,因为我母亲要我好好学音乐,我从没有接触过舞蹈。

问:你在接触瑜伽之前学过干过些什么,能谈谈吗?

答:我和我哥哥的童年都是在我母亲严厉的约束下学习音乐中度过的,这是我母亲对于我们的希望,但只有我哥哥实现了她的期望,他现在还在纽约继续当他的音乐家,他是一个很好的大提琴手。所以我也是从五岁开始学小提琴,这是因为大提琴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太大了。那时我母亲拿着一把裁缝量尺寸的竹尺监督我练琴,我不记得我挨打或哭过多少次。后来我回想其实我心里是爱音乐的,但因为它所需要的机械训练使我受苦,我便自然会有抵触。从本质上说我不是那种非常刻苦勤奋的人。这样一直到初中,我的兴趣转到了绘画上面,也许这时我母亲也已经疲倦了,她尊重我的兴趣,找了老师让我学习绘画。后来我进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当了教美术设计的老师。有意思的是在美术学院里我又想改当诗人。你看,我想很多人都熟悉这种年轻时的浮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无法为自己做选择,所以父母为孩子做选择是对的,但孩子大一点以后就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现在我明白我童年在音乐当中受的苦都没有白费,实际上没有任何努力会白费,即便我们没有立刻看到成果。 我们所有的行为、努力或欲望都会在我们的心田里播下种子,然后会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某种意想不到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我想我在艺术方面的背景使我更好地理解了瑜伽当中的“无为”、或非功利性,瑜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从绘画和音乐的本质上来说,艺术是非功利性的。“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也不用做,而是你在做的时候并不渴望占有或享受你的成果,而且在你的活动没有结果的时候,你也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认真地完成你的职责。在佛教和瑜伽哲学当中都有的“业报或因果”概念无非是指,当我们出于利己的功利性的动机去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产生了业报,而其结果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对自我的束缚,因此瑜伽提倡的是把行为和活动当作一种对他人的服务来做,当作自我的净化的过程来做,这就是“业瑜伽 karma yoga”的概念。

问:那么你母亲从小让你学音乐也是功利性的啦?

答:是的,可以这样说,她希望我继承她的事业,以后有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功利性的。但是由于我当时很小,我没有功利性的态度,而且音乐的美本身也是非功利性的。所以我对音乐的非功利性态度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我在瑜伽的唱诵中发现了音乐和瑜伽之间的关系。对声音(曼陀罗)或音乐的专注和冥想,Nada Yoga,是瑜伽中高层次的练习。所以,我们引申说下去的话,一个人即使带着功利性的态度开始练习瑜伽也没有害处,应当受到鼓励。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开始瑜伽的,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如果你非常认真地练习,而且够聪明的话就会意识到,瑜伽能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身体上的好处。其实,身体的轻盈,心情的放松,精力的旺盛等等只是瑜伽的益处的开端,或副产品而已。大多数人就只能停留在这一步,但如果所有人包括老师都停留在这一步的话,那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yoga,而只有bhoga(享乐)。在瑜伽中,身体的训练是为精神的/灵性的训练服务的,而这意味着摆脱享乐的执着和蒙蔽。生命有比“舒适”更深刻的体验。我们这个时代,至少目前在中国,最可悲的就是对瑜伽不求甚解,随便就把瑜伽归类为一种特别的减肥术,或是一种躯体上的摆弄和柔软,如果你的身体是僵硬的你就和瑜伽无缘。在所有的杂志,报纸,灯箱,电视,广告中,所谓的瑜伽师们纷纷竭尽所能做出令人膛目结舌,匪夷所思的高难度自虐姿势,以便吓倒大众。即便从市场的角度,我仍然不明白这背后是什么策略。这是一个荒唐幼稚的恶性循环,首先是瑜伽教师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自信,认为必须要用高难度的姿势来吓唬学生和大众才有安全感,而学生从中得到的是对瑜伽非常扭曲的理解和印象,这反过来使市场需求那些符合这扭曲印象的老师,因此这又迫使所有的老师变得更扭曲。其结果让瑜伽变成一种可悲,令人生厌和疲惫不堪的东西。

问: 那么你所谓的瑜伽更深层次的好处是什么呢? 瑜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答: 瑜伽是个梵文词, 意思是连接,结合,这意味着建立或者说恢复一种失落了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和自身、他人和环境处在一种真实的,完整的,和谐的生命状态中。这种状态不是外加的而是我们本有的东西,只是给躯体化/物质化的知觉蒙蔽了。在帕檀迦利的《瑜伽经》一开始,他就解释说瑜伽是一种对我们的知觉和意识的控制,以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平和纯净,这样我们就能生活在真实的、灵性的自我中,否则我们的心就注定会为物所转,为境所迷,为情所困,为苦乐所惑。这种对自我的迷惑就是生命痛苦的本质,而所谓痛苦就是由这种迷惑导致的种种表现和挣扎。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愚昧。这几千年前写下的教导仍适用于今天。因为科技的发达并未消除痛苦,今天的人失恋时仍然和一千年前失恋时一样痛苦。现代的生活是如此忙碌和复杂,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并没有在“生活”,而只是“谋生”。谋生和生活有天壤之别。教育绝大多数教你的只是如何谋生的知识,也就是如何击败别人的知识,而不是如何生活,如何爱护别人的知识。其结果便是苦闷和不快乐。你有没有注意一下地铁高峰时段的人的表情?一天还未开始,他们个个都拉长了脸,想着今天要面对的搏斗和挣扎。而瑜伽教你的是如何用和谐的方式去生活,体位的练习是训练如何首先和自己的身体、四肢、呼吸和专注力保持和谐的关系。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然后就是对心灵/心意的控制,这才是瑜伽练习的核心,也是自我转变的手段。除非我们愿意净化自我,否则要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在等待别人改变,等待男友会更爱我,等待太太变得更温柔,等待孩子变得更听话更有出息,等待老板变得更善解人意,这种对他人赐予的幸福的等待恰恰使我们失去幸福和自由。



有关瑜伽的问答(二)

问:是不是应该去国外学瑜伽呢?你能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吗?
Yama: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去国外学习当然非常好。我想说的是,瑜伽的练习和进步的核心是找到一个能不断鼓励、激发你的热情的老师。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原则,几乎和瑜伽一样古老,而且这原则不仅限于瑜伽的学习。在印度或瑜伽的文化中,老师被称为“古茹”guru,“gu"的意思是黑暗,”ru"的意思是光明,因此古茹的意思实际上指一个把我们从黑暗带向光明,从愚昧带向知识的人。当然并不是我们的每一个老师都能有资格在我们的生命中起到这样的作用,但至少从文化的古典意义上讲一个真正的瑜伽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在普内的时候每个学生都称艾扬格为“古茹吉”,Guruji意思是“敬爱的古茹”。我很幸运的是在我生命中我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他改变了我生命的进程,这意思是说,即便我按照他的方向去努力失败了,我也不是一个平庸的失败者。自从遇见他,我的生命,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充满了意义和内在的喜悦。他让我觉悟到我们在这世界里所受的任何痛苦都可以被升华为一种净化的力量,并从中获得喜悦的潜质,而死亡则可以是终极意义上的祝福。但前提是我们不能把时间和生命花费在表面的快乐,以便回避和忘却死亡和痛苦。这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瑜伽并不是让你放弃活动和快乐,与世隔绝,而是和培养一种更高的品味有关。《博伽梵歌》中说一个从事瑜伽的人的白天对普通人来说就象是黑夜,而普通人的白天对瑜伽师来说则是黑夜。这意思是说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对事物的视角、感知方式和品味却完全不同。一个制鞋商派了两个推销员去非洲,两个人都给老板发了电报,一个说,这里的人都习惯赤脚生活,没有市场;而另一个说,这里的人都没有鞋穿,这里有最大的市场。后者是一个瑜伽师。也就是说,除非你遇上一个人是以其他方式感受世界和生活的,你不并知道世界和生活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我现在所做和能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我的老师的鼓励和鞭策以及他的榜样,但遗憾的是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可以改天再谈这个伤感的话题,虽然我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

我当初不是为了学瑜伽才出国的。我是为了逃避。当时是我生命中非常黑暗痛苦和彷徨的一段时间,我个人的追求和人际关系都是失败和失望,再加上失业。我是为了逃避我当时精神上的困境才出国的。但瑜伽在我生活中的力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显示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非常的美丽,我任凭世界把我带到某个角落,然后在那里深刻地反省我自己并为未来的岁月做准备。这需要一个陌生的环境来完成,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时我们会比平时更开放地去学习、感受和反省自我,并使心灵变得更富饶。我想任何去国外学习过的人都会有的印象是,外国人的学习方式不知怎么就是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方式很不一样。有一种无法复制和模仿的东西。中国人是天生聪明而又勤奋刻苦的民族,几乎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困难可以难到中国人,但这种优势同时又是一种悲哀,中国人因此常常容易沦落为匠人。比如说,国内目前钢琴考级的技术难度远远超过英国的标准,老外看到中国七八岁的孩子弹钢琴看得目瞪口呆,我母亲是钢琴教师,所以这方面我了解。因为中国人愿意苦练,什么苦都能吃。但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没有如何认识和运用心灵的内容。让孩子背些唐诗宋词当然好,但恐怕敌不过麦当劳肯德鸡的广告词。一旦碰上不靠技术,只靠涵养和文化底蕴的领域,这些孩子就找不到北了,这不是他们的错。我们有很多一流的演奏家,但却没有一流的作曲家,没有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大师,没有那种靠心灵的力量造成影响的人物。现在的中国的学者、专家、教授不管学术上如何出众,地位如何,他们大都缺乏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人格魅力。我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是我们的文化中严重缺乏人文特质的体现,缺乏心灵、性格和智慧。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连大学这样一些应该是象牙塔的地方,也堕落成一个庞大的打工仔培训基地了。从身体的条件讲,东方人、中国人的身体相对西方人要柔韧得多,很适合瑜伽体位的练习,我相信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的中国人的心却非常的浮躁(至少很多上海人是这样)。但瑜伽的目的是唤醒一颗敏感、平和、无私、慈爱、智慧而又超脱的心,而这是技术上再如何苦练都练不出来的,这是一种对自我、他人和环境不断体验、反思和不断觉悟的结果,需要在整体的人文关怀,灵性的氛围和文化环境中慢慢酝酿而成的。不管程度如何,所有练习瑜伽的人都会受益,但瑜伽的核心却只有很少的人才会领悟,因为瑜伽是一种,我称之为“天然的心灵教育”,它对心灵的潜力的认识、开发和转变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旨在让你的身体和心灵都变成一个圣洁的地方。一般的教育只是一种“资讯”的积累,是一种机械的加法,但大都你得自己琢磨如何筛选和使用这些资讯,它们大都覆盖住了我们的灵性本能和知觉潜力,把我们一个个都变成平庸、烦恼和无趣的成年人;但瑜伽要起的效果是做“减法”,你越是少受以前接受的资讯的干扰和覆盖,你便越快进入佳境。一个瑜伽师的心是和儿童类似的,即便他拥有成人的常识和责任,那也不是他的烦恼之源,因为他在不断净化自己的同时,把握住了自己喜乐纯洁的本质,因此也把握住了宇宙的本质。这一段是瑜伽经典《博伽梵歌》中对完美的瑜伽境界的描述:《博伽梵歌》第六章第20~23 诗节:
在神定(萨玛迪)的完美境界之中,人的心意通过瑜伽的修习彻底地摒除了物质性的心智活动。这完美之境的特点就表现在人能以纯净的心意而看见自我,并在自我中品尝到快乐。在这种喜悦状态下,人便处于无尽的超然快乐中,以超然的感官而觉悟。这样达成之后,人就永不会违背真理;获得了这些,他认为再没有更大的收获了。人一旦处于这样的位置,即使陷于最大的困难之中,也永远不会动摇。这才是摆脱了一切来自于与物质接触而产生的苦难而得到的真正自由。

来源:土鳖之家 - 歪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