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者说梅琪活苏茜华高海连 跑步者说梅琪活苏茜华高海连

KEEP RUNNING跑步者

    梅琪活(右)每周日约跑会吸引大批同道者。左为苏茜华,中为高海连

    连绵阴雨让人精神萎靡,好在暖春不远,是时候来点户外运动了。在这次专题中,《外滩画报》采访了四位 热爱运动和长跑的人士:来自香港如今定居上海的梅琪活,当年曾名列香港十大跑手之列,多年参加过数十场马拉松比赛,现在每周发起一场环绕浦东世纪公园的长跑训练,风雨无阻;来自台湾的苏姐,参加过由摇滚乐队伴奏的美国凤凰城马拉松和人情味十足的内蒙古马拉松;北京姑娘高海连,对长跑和马拉松有着非同一般的 经历和见解;来自上海的赵睿丰,从大学期间体育不合格变身为资深马拉松运动员。和我们同为普通人的他们,崇尚健康生活方式,把运动当作最大娱乐;通过刻苦 的训练,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战胜自己,突破界限,也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梅琪活
    很多时候,成败只在一念之间

    1957年出生于香港荃湾的梅琪活,从小喜欢运动。1978至1979年在1500米和5000米名列全港10大跑手之列。1979年1月18日, 在美国运通银行赞助的香港长跑接力比赛上,在4×800接力赛上破了当年全港纪录,并在1500米赛事上成为全港第一接力跑手。
    大学毕业后,梅琪 活去澳洲工作和生活了14年,又到新加坡工作7年,现在工作居住于上海。虽然年轻时凭长跑全港知名,但在澳洲生活期间他却钟情打壁球,直到2003年始迎 来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少年早慧却大器晚成。但厚积薄发的老梅至今已参加过62场马拉松,其中33个全程,29个半程。去年他出钱出力,举办了一场5 公里接力赛,一时传为美谈。如今他依然每周日组织一场环绕上海世纪公园的长跑训练,风雨无阻。

    梅琪活少年时代因获跑步比赛第3名而得到的一双跑鞋,他一直保存了几十年


    Q:多年跑步生涯中,哪些经历和比赛最让你难忘?
    A: 1979年香港专上学生联会-陆运会,当时我知道最强的对手是中文大学一位姓钱的和柏立基师范学院一位姓周的两位跑手,便定下了以他们作为目标。到最后 300米,周兄开始加速,钱兄亦跟着超前,我不敢怠慢也跟着,到了100米才发全力超前至终点。事后和他们交谈,其实他们也是针对着我,希望甩下我。回想 起来,觉得此战运用了适当战术,后程发力,知道对手速度比我强,但耐力比我弱,所以先跟着,直到100米才超前。这仗胜得漂亮,所以至今仍记得。整程中我 一直犹豫要不要超越,最后是沉着到适当时机超越,此后深知人生成败很多时候是一念之差。有时是终生受益,有时是无限唏嘘。
    2003年第一个全程马拉3松最惊心动魄。当时对自己体力不了解,训练不足便定下目标去冲,更四处告诉别人自已去跑马拉松。最后10公里,慢得被快走的人超过。想过放弃,但还是因为等了25年才完成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而坚持到了终点。
    最轻松的马拉松是2010年9月去德国开会,顺便参加了柏林马拉松。“柏马”只有全程,因此我和4万人一起跑了42.195公里。那次比赛状态不佳,对自己没有速度要求,在4小时42分里跑完全程,也见识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大型马拉松赛。
    去 年的烟台马拉松很难忘。沿途赛道漂亮,空气好,参赛者不多,成绩也不错,3小时30分。后半程不甘被一位年轻姑娘超越,于是和她并肩前进,一起跑到终点, 锦上添花。另一次难忘的比赛是去年兰州马拉松。因为第一次举办,兰州市政府十分重视,观众和志愿者比跑手还多,饮料也很多。虽然后半程很辛苦,但观众的热 情令自已觉得是VIP,最终坚持到了终点。
    跑步和比赛本身就是有趣的事。我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北京认识了很多跑友,经常一起训练,然后去 吃饭,很开心。因为工作原因,我曾在多个亚洲国家跑过步,来上海后在内地很多城市也都跑过马拉松。个人觉得对于跑步者来说不太好的地方是印度,空气路况都 差。好的国家有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日本。

    少年时代的梅琪活(第一排右二)与一众爱好长跑的少年在澳洲籍教练指导下成绩稳步提升


    Q:多年跑步,有什么心得体会要与读者分享?
    A:我们业余跑手,跑得快不快并不是最重要,最要紧是尽力而为。比赛要有策略,知道对手能量,也要知道自己能力,有计划地去跑。均速跑相当重要,但哪一个速度最佳?这就是我们平时训练的目标了。长距离训练急不来的。除了少数有高天分的,一般都要循序渐进。
    Q:在上海你每周约跑,去年自己还出资组织了一场接力比赛?
    A: 在上海最开心的事情是加入了一个跑步俱乐部。周日约跑由最初只有一人出现,至今已有69人参加,固定的有20到30人。更开心的是见证很多跑友都有进步, 或突破自己去跑半程或全程。年轻跑友都很热情,愿意参加服务工作,每次活动都有人无私奉献,看包、供水、计时,或做拉拉队。每年比赛都是几十人一起去,很 热闹,组织团体报名的年轻人都是自愿出时间出力,尽全力为大家服务。去年我安排了一个接力赛,只限20队、每队2男1女参加, 每人跑5公里,并设1至3名和男女单圈最快奖。因为参加比赛多了,对跑友心态和比赛运作很了解,在2周内报名、证书、奖牌奖品都搞定,跑友们反应热烈,不 比赛的也积极报名做后勤,最终有20队参加,还吸引了不少新人加入。赛后超过60人去聚餐,开了5桌,十分热闹。
    Q:作为多年长跑健将,你对如何避免运动中的伤痛一定深有体会。
    A: 伤患是长跑训练中不可避免的。2003年重新跑步初期,我在新加坡经常去请教专业医生,慢慢对一些伤痛有了点认识。2006到2007年,我曾经被脚底根 膜炎烦忧了近两年,因为追求进步而选择了忍痛坚持训练。现在我对伤痛的态度是:如果热身后不痛可继续,越跑越痛或跑后痛楚加深,就一定要休息。


    高海连
    那一年陪跑的男生去哪了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的时候,北京姑娘高海连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精彩在后半程。我不想攀比能跑多快或能不能跑50个马拉松,而是比能不能再跑50年,到那个时候拥有健康和回忆,才是最最幸福的人。”


    Q:你刚刚参加了香港100公里越野赛并获得一枚银牌。
    A: 这次百公里比赛,最有意义的是赛前各种准备和赛后各种分享。备战的日子里,我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模拟长距离拉练, 在心理和体力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00公里的比赛中有累计4000多米起伏,连续18个小时奔跑,没有任何睡眠,这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通过这次比赛, 我明白了“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Q:这么多年的比赛中,哪几次经历痛并快乐着?
    A:最难忘当属2007年厦门马拉松。伤痛和高温使我灰 心丧气,赛道外有3个男生边跑边鼓励选手,我开玩笑:你们要一直陪我跑到终点吗?他们给了我很肯定的回答。跑了不到两公里,两个掉队了,还有一个一直陪着 我,成了我的领跑者。每次到补给点,我都会扔半瓶水给他。我脱掉了每跑一步都会令我钻心痛的鞋子,赤脚奔跑在赛道上。我们互相鼓励,约好终点见。当我奋力 冲过终点后,他却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我试过很多途径去寻找,都没有成功,连当面道谢的机会都没有。这将是我永生难忘的“跑马”经历。
    组织最好的 赛事我觉得当属一个叫老贝的跑友发起的“日出马拉松”。30多名参赛者、10名拉拉队员、7辆车、每2.5公里一次补给,从城市跑到东海海边看日出。这是 我参加过的组织最好的民间赛事,服务质量远远超越了国内任何一个马拉松赛事。通过比赛我认识了一群热爱奔跑的朋友,更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做,梦想终会变 成现实。组织较差的赛事自认为是杭州马拉松。风景好,赛道美,但比赛不封路,补给不足,选手们一路呼吸汽车尾气。赛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远远使跑友们失望。
    Q:你参加过马来西亚槟城大桥夜间马拉松。对想参加夜间马拉松的跑友有什么建议?
    A: 夜跑会打乱跑者的生物钟,黑暗中的长距离奔跑更易感到乏力嗜睡,长距离飞行和旅行会影响体力,异国饮食也难免引起肠胃不适。建议行程不要仓促,赛前合理膳 食,避免体力提前消耗和过度兴奋,对湿度和温度有一定思想准备。但东南亚比赛结束时间相对较长,补给也比较充分。如果带着轻松心态面对黑夜,在终点迎来曙 光也很美好。


    Q:在如何避免伤痛方面,你有什么心得?
    A: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运动,一定要遵循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三项原则。要有科学的营 养、健康的作息和一定的运动常识。不要忽略专业跑步装备的保护作用,选择空气流通、地面平坦的户外训练;跑步前热身、跑步后伸拉放松;跑步时选择适合自己 步态的跑步鞋。切勿盲目参赛或带伤比赛。聆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不适要果断放弃。
    Q:你已经参加过众多国内赛事,接下来有什么目标?
    A: 我打算在未来几年内参加台湾太鲁阁马拉松和双溪樱花马拉松。台湾的居民很热心,比赛时会有居民沿路准备热汤和水果,甚至从家里搬出电视机在路边给选手唱歌 助兴。我期待参加名古屋女子马拉松。每年3月,有1.5万名女性一起奔跑。在这一天她们受到了全城的尊重;男性为妻子或女儿加油,孩子们欢呼着等妈妈跑过 来。同一天另有男性参加的半程马拉松,但要晚于女子马拉松一小时出发,还要为女性让出主赛道。到达终点后每位女选手会得到一个tiffany项链吊坠,还 有T恤和化妆品。
    法国梅多克马拉松是一个比赛谁跑得慢的马拉松。比赛纪念T恤和奖牌图案上有一只微笑的乌龟。这个比赛不欢迎不快乐的人,选手必须 按照组委会的主题打扮自己。去年的比赛主题是“动物”,到比赛那一天就像一个盛装舞会。马拉松赛道由49个葡萄酒庄园串起,近万名精心打扮的选手边品酒边 快意奔跑。沿路有十几种顶级美酒奉上和几十个乐队的现场演奏,还有牛排、火腿、甜橙、奶酪、牡蛎和冰激凌。选手们不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更热爱生活,更享 受生活。冠军奖品是和体重一样重的红酒。到达终点时每个选手会收到一个热情的拥抱、一左一右的香吻、一朵玫瑰花、一个品酒杯和一瓶陈年波尔多红酒。
    每 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主题公园举办的迪士尼马拉松不设奖金,是马拉松爱好者的乐园。这个比赛极具挑战性:星期六半程比赛,完赛获得唐老鸭奖牌;第 二天是全程比赛,完赛奖牌是米老鼠图样;如果报名高飞狗挑战赛就要两个比赛一起参加,成功后可以得到第三块高飞狗奖牌。

    苏茜华
    难忘草原马拉松的人情味

    苏茜华,出生于台湾,在纽约住过10年,目前工作居住于上海。不同经历让爱好跑步的她多了和别人不同的体验。


    Q:长跑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A: 我开始跑步的时候已经46岁了,身体各功能都在走下坡,年轻的时候缺乏锻炼基础,所以非常辛苦,一旦坚持下来候不跑反而难受。当时是想改善自己的健康和改 变日渐肥胖的体态,所以从饮食和跑步双重管道并进。在此之前,我血压高、体脂肪也高,上楼会喘气,一旦楼层高过3楼,中途还得歇一会才能继续。我想如果我 现在就这样了,那10年之后岂不是更糟糕吗?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我要改变这一切,增加我的体能、心肺功能,远离这些不健康的状态。由于我起步晚,一开始 跑步只能跑200米就得休息,但是我就坚持下来,一个月之后可以连续跑3公里,然后5公里、10公里、半程马拉松再到全程马拉松。自从爱上跑步,我不容易 疲劳,血压下降,心肺功能提升,身材也苗条了,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有了点年纪就不肯锻炼,其实运动不嫌老,就怕你缺 乏动机与恒心。
    Q:哪些马拉松让你难忘?
    A:台湾马拉松比赛很多,最大的比赛就属台北马拉松,时间一般在12月第3个星期日,拉拉队很特 别。2009年10月我参加了一场日月潭马拉松,路线环绕着日月潭四周景点,景色宜人、空气新鲜,拉拉队更是热情得不得了,着装打扮别出心裁,很有创意。 但随着两岸观光开放,日月潭景点太热门,而跑步活动因为要封路,潭边商家认为这会耽误他们做生意,所以都反对举办比赛,日月潭马拉松就此成为绝响了,可惜 呀!
    我参加过最有趣的比赛是2011年7月内蒙古草原马拉松,沿着同样的路线跑2圈,参加的人数不多。第一圈还看得见人,第二圈开始因为各人速度 差异,间距拉开。有一段路我只看见补给水站的工作人员,后来赶上了一个脚有点受伤的外国男士,除此之外一路上只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吃着草享受阳光的牛群, 和在都市里跑步的感觉很不一样。赛前一天刚下过雨,有些积水,必须闪躲一些小水坑和牛粪。跑到第二圈时,牛粪上的水分经烈日烘烤后都蒸发了,索性踩着干牛 粪一路前进。最后5公里回到了县城外道路上,车流量开始增多。一位女警放慢摩托车速度,护送我回终点。其间我口渴,她到路边小商店为我买水。我感动之余来 了动力,加快脚步跑向终点。很难忘记这场比赛中的大草原和偶遇的牛群,以及特浓的人情味。
    我2008年参加了芝加哥马拉松。这个世界十大赛事之一只要报名就可以参加,很适合我这个跑得慢的人。比赛全程封道,有4万多人参加,都是跑全程的。拉拉队很热情。芝加哥虽是大城市,但人情味浓。赛前有几次拿着地图找路,都有人主动指路,这和我住过的纽约很不一样。
    今年农历新年,我去美国凤凰城看朋友,顺便跑了场摇滚马拉松,前半程有很多水平很不错的乐队,为我们演奏摇滚乐加油。沿途尽是高耸的仙人掌和棕榈树,如果没有摇滚乐的伴奏,将是多么单调呀。

    赵睿丰
    运动的人是最美丽的

    就读上海外贸学院本科期间,赵睿丰1500米考核不合格。现在,这个体育曾不及格的人已经参加过众多马拉松赛事,拥有自己的体育事业公司,写体育专栏,对红酒和美食体验颇深。

    Q:如何从一个体育考核不及格者转变为长跑运动员的?
    A: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王军霞获得奥运比赛女子5000米金牌后,高举五星红旗绕着赛 场向观众示意。她美丽的腹肌和灿烂的笑容告诉我,运动的人才是最美丽的。大学毕业后,在健身房教练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个3000米,开始真正喜欢上跑步。在 原先学中医的太太指导下,饮食结构从大鱼大肉转向了清淡的素菜。每天的晚餐只吃半饱,比赛前一周加大碳水化合物摄入。作息非常规律,从不熬夜。
    Q:多年来你的马拉松成绩稳步提升,有何秘诀?
    A:2006 年第一次参与上海东丽杯半程马拉松比赛。开始非常兴奋,跟着大部队跑得很快,到了16公里时膝盖外侧开始疼痛。咬了咬牙,跟着大部队冲刺到了终点。跑完发 觉自己很难步行,各种疼痛过了3天才慢慢消除。后来学会坚持训练计划,在训练强度方面杜绝上升得太急太快,让身体慢慢适应。其次,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 音,知道何时放慢节奏,何时需要放弃。我不会为了成绩让自己受任何伤痛的困扰。再次,需要加强更多负重训练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让腰腹更稳定,这样在比赛 中就能够应付上万次冲击。
    Q:你觉得哪一项赛事组织得最好?哪一些有待改进?
    A:厦门和上海的组织工作最为国际化,可见两地的政府相当用 心和重视。上海马拉松是唯一比赛前奏国歌的赛事,让国内运动员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厦门的赛道最美丽,市民最热情,马拉松文化到处可见。大连的组织工作相对 较差,好像做马拉松是为了完成上级领导的任务,近期不太建议大家参与。
    马拉松教会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学会了如何把一个重大任务或使命分解一个个合理的阶段性目标,然后把目标化作每天的行动方案,最终通过坚持实现这些任务或使命。

    来源:外滩画报 文/陆彦 编辑/陆彦 图/小武 覃斯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