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济文化热潮 马拉松经济文化热潮

马拉松热潮来袭

      “几分钟,报名费60欧元的前一万个名额瞬间蒸发;稍微迟疑个把小时,90欧元的一万五千个也没抢着;闭着眼睛痛下杀手,付出110欧元的代价终于抢到pre-registration(候补登记)一个。”马拉松跑友厦门环岛路感叹惊呼,“四万个名额三个半小时Sold Out(一售而空)。额的神啊!神马状况,难道马拉松病毒瞬间爆发?”

      他说的是柏林马拉松的报名热况,而国内的马拉松报名也是一票难求。

      香港马拉松16个小时报满,今年第一次举办的广州马拉松两天内就满员而关闭报名系统。一再拖延,迟迟未能发布确切消息的北京马拉松也是在三天之内就因为名额已满而停止接受报名。更令人惊讶的是,以难度高著称的香港vibramHK100赛事在9月23日 开放报名,26日名额就满了。要指出的是,这是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越野赛,名额多达1000个。“大概是疯了吧,我认识的跑友中有22人已经报名参加”,资深跑友正道先生在围脖里感叹。
      一夜春风梨花开,一年之内马拉松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回顾正在离我们而去的2012年跑步事件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个字:“热”,“一下子就火爆起来了。”


      训练热
      要成功完成一场马拉松,至少需要三个月的系统训练。报名马拉松火热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跑步训练热。首先是跑友们的个人训练以一传十,感染力十足,借助于网络的迅速传播,热度不减。“每次看见铁哥的围脖叫早,本来还想偷懒的我也起来啦,大家都在跑,我不跑不好意思啊。”围脖上晒跑量(“比跑量的同学们过来看看:拉姑上月跑了500公里!”),晒装备(“新入手的skins恢复贴身衣!”),晒合影(“子尘笑得多好啊,特真”)。
      其次是约跑活动遍地开花。跑友们自发的周末约跑在全国各地上演,有周末也有工作日,春夏秋冬,晨曦黄昏,城市马路山间小路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见跑者的身影。
      运动品牌开立的训练营活动几乎每个周末都在进行,开放式免费参与,时不时地会有专业讲座。今年5月份在北京成立的户外探险跑友会组织越野赛形式的拉练活动,固定为每月一次,途中提供运动饮料补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赢得了北京跑友的高度评价,同时在上海广州开展的约跑活动也在进行中。“我们以跑交友,以跑会友,享受友情,同时提高跑步水平”,会长运艳桥说。
      26场,这是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2012年的马拉松半程和全程赛事总数(其中的拉萨马拉松没有举办),基本上是每个月两场。与之对应的民间赛事可能已经超过这个数量(因为很多只是被当地的跑步小圈子知晓,很难统计准确),这些赛事以参加人数少规模小但服务贴心跑者水平高为特点,被很多跑友当成朋友聚会,以及在官方举办的大赛事前夕拉练的好机会,其中办得专业的赛事甚至有奖金,比如户外探险跑友会举办的黄崖关越野赛,在诱人的奖金外,更以其风景绝美路线够虐组织良好被跑友们津津乐道,这个赛事将每年举办,有望成为民间金牌赛事。
      今年的北马姗姗来迟,迫不及待的跑友们自发组织了新北京秋日马拉松,在大雪中奔跑,不过几十人参与的小赛事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慈善热
      郑平,一个在厦门打工的贵州女生,家境贫寒,在查出白血病后无钱治疗,疼痛难忍时只有去小诊所打止疼的点滴,“我哭过好多次,感觉离死亡那么近。”在被马拉松跑友们知晓后,短短两个月里她的命运改变了。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义跑义卖,自发捐款,郑平得以到北京治疗白血病最好的医院治疗,这一切是因为她是个马拉松跑者。“我为郑平而跑!”这是2012年夏天各地跑道上最响亮的声音。
      香港的乐施会毅行者百公里比赛,通过7300名参赛者的帮助,从 1986年举办以来的26年里已经募集到三亿多港币,用于救灾和慈善项目。这样的赛事在国内也有人做,只是规模很小,不为人知,影响力不够。跑友们组织的上海滴水湖24小时赛,就成功地为贫困地区的小学捐助了一个图书馆,目前第二座正在准备中。在您读到此文时,一场公益赛事可能已经或者正在举办,“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举办如香港毅行者的赛事,这次参加的可能只有不到20个队,但我们有信心,因为毅行者的第一次也只有二十多队,和我们差不多。”赛事机构的负责人陈晓波说,“由于环境和体制不同,我们可能会走得更艰难,但社会是加速发展的,也许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走完他们的26年,我相信未来。”


      年度热门人物
      一项引人注目的体育赛事,成为热潮的标志之一就是,铁杆爱好者会追求一些会被圈内圈外所有人注目的不同寻常的目标,在马拉松赛事上的体现就是“百马”和 “大满贯”。所谓的百马是指参加100次马拉松,也有更严格的说法是参加100个不同城市的马拉松。豆瓣网站上的百马俱乐部有三千多成员,可见其吸引力之大。这个俱乐部的创办人,在跑马的同时开始玩铁三的“阿迪混子”已经参加了81个马拉松(其中包括四个超级马拉松),这位低调的跑者在意的是享受比赛的快乐,并不追求数字,但他参加的马拉松之多还是广为人知。
      “我的目标是跑完马拉松大满贯系列赛”,年近六十的跑友田同生信心满满,尽管刚刚过去的纽约马拉松因为飓风灾害取消了比赛,使已经到了纽约的他离目标至少推迟了一年。国际田联马拉松“大满贯”系列赛包括六个赛事,分别是伦敦、柏林、波士顿、芝加哥、纽约以及明年开始记入的东京马拉松赛。田力生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柏林和东京两个马拉松赛。
      连续172天,10589km,平均每天60km,这是33岁的谢占军在今年跑过的路。如果说这种阿甘式的长跑还不足以说明马拉松的热潮,那么在超级马拉松中,中国人的参与应该足够证明了吧。
      标准马拉松,即全程马拉松,距离是42.195km。超过这个距离的马拉松被称为超级马拉松,一般以100km左右居多,这种超级马拉松比标准马拉松距离更长之外,更大的不同还在于多是在崎岖的山路和自然原始丛林里进行,海拔的变化带来气候的明显温差,跑者在筋疲力尽之时还要深夜赶路,对跑者的精神和体力要求极高,这些挑战精神体能极限的赛事也被称为极限马拉松。

     被圈内熟知的是国内的TNF100北京越野赛和门头沟100公里赛事,在马拉松跑者们为取得参加这些赛事的资格而努力的时候,在很多人为顺利完成而欢呼的时候,一些人已经走得更远,成为一个标杆,鼓舞着他们身后更多的人。
      330km,五条山脉,25座山峰,海拔上升总高度24000米。于雷,这个大连小伙子,对这些数字的理解一定比没有参加过“巨人之旅”赛事的人要深刻得多。他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了这些数字的强度和深度,这项意大利超级越野赛事第一次有中国选手参加,于雷用109个小时走过了这段“炼狱之旅”,成为第一个完成此项赛事的中国人。
      在他之前两年,一个在车间打工,后来做保安和园艺工的名叫陈盆滨的浙江人,已经走上了参加这种极限赛事之路,而且还雄心勃勃地给自己规划了一条最崎岖的道路:完成七大洲七大极限赛事。
      250km,新疆戈壁长征,烈日暴晒,海拔3000米,戈壁上跑“六个马拉松”;250km,摩洛哥地狱超级马拉松,酷热下顶风奔跑在沙尘暴里;160km,美国西部100英里赛,从寒冷的雪山跑到炎热的平地,其地位之尊难度之高吸引全世界几千名超马选手蜂拥报名,但最终能够参加的也不过 400人,更遑论成功完赛;100km,澳大利亚Glasshouse100公里赛,“喔,这个还好啊,只有100公里而已”;246km,希腊斯巴达松超级马拉松,多达77个关门点,只要有一点闪失就会前功尽弃,关门时间比普通马拉松还要严格,况且路程是连续多达六个马拉松,而且最后的路段上横亘着两座高山,精挑细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超马顶级选手350人参赛,大部分人折戟赛道抱憾退赛,最终站在终点线上赢得比赛的只有72人;254km,巴西丛林超级马拉松,沙滩沼泽丛林,能够不迷路已经是万幸,何况还要完成如此漫长的距离。这些赛事的距离与其间的其他各种挑战相比,已经不是重点,但它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难度,令人不寒而栗。
      这些比赛单独拿一个出来已经足以令人震惊,如果这些是同一个人完成的呢?还是在两年之内?喔,再追加一个说明,后面三个比赛是在1个月(是的,30天!)的时间里完成的。这样的传奇故事,一般都是在外国人身上发生,与我们相距遥远,但这一次的主人公就在我们身边,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在明年1月份参加南极马拉松后,他将得以实现自己两年前开始的七大洲七大超级马拉松赛事的壮举。“我还没想好下一步做什么,先跑了1月份的南极超马再说吧,”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这位被称为“中国耐力王”的人显然没有停住脚步的意思,在谈到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他怎样筹集到不菲的参赛费用时,他说:“年初我上报一个经费计划,我们苏泊尔公司会报销我的这些赛事开支,今年我花了差不多30万”,他不经意的下一句吐露了他将会继续走下去的雄心:“明年也差不多。”
      陈盆滨的成就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在国内可能很多年都无法被突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这些极限赛事,他们的体验会被更多的马拉松跑者知晓,也许那时候人们才会真正掂量到他这些成就的分量。
      马拉松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毅力,自制,坚持,勇于挑战,不畏艰险,永不言弃,这些优良品质正是马拉松跑者共有的精神素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和成熟的领导。国外的人力资源公司总是提醒求职或者谋求更高职位的人:别忘了在履历表上加上马拉松赛事这个加分的亮点。但在国内,却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污点:“马拉松那么枯燥,你跑它干吗?”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做财务工作的跑者饭总只能偷偷摸摸地参赛,“好在赛事都是周末,我只要辛苦点,赛前深夜的班次前往,跑完立马动身回去,凑合着可以避开同事和领导怪异的眼光。”
      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为数不少的公司有了自己的长跑队,偶尔还可以在内刊上露脸亮相,获得掌声和鼓励,比如国内印刷行业的雅昌长跑队,其核心人物奥巴巴和丁强本身就是出色的跑者。而将这一马拉松精神运用自如,以此为契机,培养人才,真正注入企业文化的是万科。
      这家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以品质著称,鲜为人知的是,45分钟跑完10km的总裁郁亮要求每个子公司里必须配备洗澡间,以方便跑步的员工;他每到一地必约同事一起跑步;员工的体重和业绩挂钩,公司随处可以发现体重秤,体检时体重加了年底要被扣奖金,反之体重降了可以得到鼓励;公司内刊有固定的跑步专栏;万科马拉松俱乐部的成员参加训练和比赛会获得积分,这些积分数字意味着年底兑现的奖金;北京万科为员工办理了公园年票,每周二定期训练,有专业教练指导。优秀的企业赢在价值观,将马拉松精神注入到企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健康先进的做法会在更多的企业里展开,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马拉松运动之中。
      “白领跑步的多了,企业家跑步的也多了。”在问到马拉松热潮一夜之间突显的原因时,黄新京,这位国内专业人士打造的第一家跑步网站“益跑网”的创始人说,“媒体的关注度也高了,使得马拉松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很多跑步的人观念得以改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马拉松是一项自虐的很高难度的赛事,不敢尝试,只有搞体育的人才能参加,很多人不仅不相信自己能够完赛,而且还以为马拉松报名有资格限制,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参加呢,所以以前的报名都很冷清,要拉高校学生去凑数。现在观念改变了,跑步的人大量参加马拉松赛事。马拉松赛事带动更多的人开始跑步,更多跑步的人会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我们注意到,今年马拉松赛事上第一次报名参加的人数大幅增长。”
      热潮带动行业发展
      世界上的第一波跑步热始于上世纪的19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持续30年不断升温,因此造就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等运动大牌。跑步爱好者的大量增加带来的机会成就了这些大牌,而这些大牌也反哺社会,形成的良性循环带来了社会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商业价值增加的双赢。
      对比国外,差距明显。国外马拉松的全程名额多在三万以上,而国内的大多几千人,最多的也不过一万出头。赛事服务上差距很大,马拉松的周边产品几乎处于零阶段。马拉松水平的赛事太少,欧美国家一年几百场,台湾香港平均每周一场,面积广阔消费人群数倍于国外和港台的大陆,赛事数目只是他们的一个零头。这些差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潜力和机遇。面对热潮袭来,跑步人群和马拉松爱好者的大量增加带来的巨大商机,国内的品牌是否做好了准备呢?
       2012年,中国的马拉松热潮元年,这股步欧美后尘,刚刚兴起,可望持续升温二三十年,将以加速度发展膨胀的跑步大热潮会成就与耐克和阿迪达斯一样的中国名牌吗?我们环顾左右,期待着这样的企业出现。《户外探险》杂志明年将开始的跑步专栏和每年一期的跑步专刊一起,期待成为品牌企业和跑者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和服务于这股热潮中的人们。

    作者:李木子 出自: 户外探险 2012年1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