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0日,完成香港马拉松,3小时55分17秒。这是我的第二个全程马拉松,相比去年1月在厦门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4小时36分的完成时间,有进步,不过没有实现赛前制定的3小时40分的目标。前31公里一直比较顺利,基本保持着每公里5分钟的速度,但31公里处右腿大腿抽筋,导致后面完全失速、溃不成军。没有实现目标,总是心有不甘的,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检讨的地方,总结经验从而获得成长。



    目前想到的几个可能的原因,希望能得到跑友大侠们的指点:

    1、前半程速度没压住?
    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于自信,前半程冲得太快。根据赛会记录,半程是1小时42分02秒完成的。这可能是导致抽筋最主要的原因。这次比赛出发前才发现高明305的心率带不工作了,应该是没电该换电池了,真是关键时候掉链子。没有了心率做参考,也让我无法判断前半段当时是否冲得猛了些。

    2、训练计划的设置?
    考虑到还要兼顾铁三的骑车和游泳,这次备战港马,选用了“少就是好”的训练计划,每周只跑3次,分别是Tempo跑、间歇跑和长距离跑。同时需要每周有骑车或者游泳的交叉训练。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跑步的次数减少了,但我并没有保证每周的骑车或游泳训练,即使是骑车训练的强度也不高。这使得整体的训练强度降低了,以至于最后十多公里耐力不足。

    3、状态的调整?
    赛前一个月时我的状态是最佳的,跑了一次33公里长距离,全程基本保持每公里5分钟的速度,最后一公里还能以4分30分轻松完成,跑完后感觉尚有余力。间歇跑训练我参照着330的要求设置训练目标,基本都能完成,如8组800米,每组都在3分15秒左右完成;3组1600米,每组6分30秒完成;6组1200米,每组5分钟完成。那段时间跑步的状态很好,对于每次设定的训练目标,感觉怎么跑怎么有。

    转折点在赛前两周最后一次的长距离跑,33公里,在用5分钟的pace跑了24公里之后就感觉不妙了,一路失速,比再两周前那次33公里足足多跑了10分钟。这也许是春节期间饮食和休息的不规律造成的。其后明显感觉到身体疲惫,跑步的欲望也进入倦怠期,同时又去了马来西亚5天,饮食口味差异较大,肠胃可能不太适应。因此最后两周跑量下降太快,总共只跑了4次,每次都只是5、6公里的放松跑。

    我估计赛前两周的那次33公里之所以成为状态下降的转折点,除了跟春节的饮食和作息有关,也可能是因为之前一个月的训练强度消耗了较多的存储能量有关。而状态下降之后,由于外出几天条件受限和缺乏经验的原因,我又没能很好地及时调整状态。

    4、跑姿的优化?
    我跑步的姿势确实存在问题。最早是Rose提醒过我的跑姿有问题比较费劲,我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陈皮认为我是之前练跑山太多把姿势练坏了,这应该是一个因素。很羡慕阿颢的跑姿,一看就觉得很舒服,脚步频率高,步伐抬脚不高,很经济。下来要拍拍自己不同速度下的跑步视频,请教大侠们怎么优化才是。


    马拉松是长跑,不仅关注眼下的这一步,也要看得长远。希望下半年再参加一次马拉松能突破330。
    我的下一个A级比赛是5月29号天津蓟县的Ironman China 70.3铁人三项赛事。


    另外,香港马拉松的组织工作相当出色,有很多细节为证:

    1、存取行李
    存衣包是塑料的,考虑到了香港多雨的天气。而且有行李牌,清晰地注明了行李车的编号与包的编号,让运动员在存包和取包都很容易找到行李车和取包的分区。而行李牌的编号同时也印在运动员号码布上,佩戴着号码布就能取到自己的包,效率很高。

    2、运动饮料的包装
    沿途水站基本都有运动饮料提供,而且是带吸管的软包装,类似Cici果冻的,很方便边跑边喝。

    3、丰富的赛后补给
    冲过终点后,走出终点区一路陆续有工作人先后给你完赛奖牌、一瓶水、两根香蕉,再然后一个沉甸甸的环保袋,里面有两个雪梨、四根香蕉、一包运动饮料。如果再送个大毛巾就更好了。后来看电视台报道说,组委会为赛事准备了十万根香蕉,呵呵。

    4、分组分时段起跑
    本次港马共有6万5千人参赛,但我赛前半小时才到出发区,仍能排到离起点仅5米远的位置,主要是因为采取了分组分时段起跑。而我去年参加的规模类似的厦马,由于所有人同时起跑,起跑枪响后我足足花了五分钟才通过起跑线,有些选手为了占据离起跑较近的位置,提前一两个小时开始排队占位。

    5、生肖纪念牌
    这也是港马的特色,每年都有一个生肖纪念牌,今年是兔年。据说跑友小高已经连续4年参加并收集了4个生肖纪念牌了,他要搜集齐12个。


    挥雨 2011年2月22日 于广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