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香港人越来越注重运动和健康,在课余或工余参与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同时,香港人在运动方面的质素也在不停的上升,自从“风之后”李丽珊在1996年拿到了滑浪风帆的奥运金牌以来,在大部份的国际性运动赛事当中,香港的运动健儿,皆拼到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0年中,有32名参与7个体育项目的香港运动员位居世界前20名,29名参与6个体育项目的香港运动员位居亚洲前10名,如果计算香港人口,本地的体育事业可以说是极度蓬勃的。

破纪录参加及不适
体育固然是有益身心的活动,而适量的运动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可是我们也千万别要忘记,太过剧烈的运动,反而对身体有所损害,一个职业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往往低于人口的平均寿命,而每年均有人死于过量运动后的猝死,已不算是新闻了。所以,当今年的香港马拉松的参加人数到达破记录的70,000人时,已埋下它造成一死二危殆、数百不适者的乐极生悲结局。
香港国际马拉松是香港最大型的马拉松赛事,因为由1997年开始至今,均由渣打银行主力赞助,所以又名为“渣打马拉松”。这本是一场盛事,每届都可吸引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赛跑好手参加,更设有半马拉松和10公里的赛事,方便与众同乐,让没有能力跑完全程的人也可以参与这项盛事,主办单位当然更加脸上有光。可是问题就出现在“与众同乐”这个乍听起来完美的本意之上。
马拉松是一项极耗体力的运动,它不同于缓步跑,更不同于香港的另一项着名善事“公益金百万行”,后两者是谁都可以参加的轻松运动,但是跑马拉松,却是一项专业的运动,有如踢标准足球场的足球员,并非人人有这体力去参加。如果一项体育盛事的参加者可以达到7万人,相信大部份人抱着的心态,是来参加嘉年华会,凑一凑热闹,多于视之作为一项专业而剧烈的竞技体育活动,这一死两危殆数百人不适的惨剧,当然也是因为这项错误的判断而产生。

运动如投资有风险
根据社会学的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我扩大的本能,因为做大做强,就是代表了组织的成功。可是,当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在初时不察觉的小问题,当它的规模越过了临界点,问题将会突然产生,那时会是始料不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打个例子,银行的前线职员销售结构性产品,最初的时候是由专业投资者所购买,但是当它越销越多时,市面上的专业投资者已给竭泽而渔了,那就只能向目不识丁的老妇人下手了。
同样道理,有这水平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只有一小撮,当它的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时,必然会导致了很多不够水平的人也来趁热闹。主办当局的设立十公里和半马赛事,固然是给了一道阶梯给不够水平的参加者,但这好比银行把结构性产品的入门门槛从一百万美元减至一百万港元,结果必然是令到更多不够水平的人参与高危活动,而后来发生的风险,也是可以预言的。
所以,香港马拉松的发生意外,其实是可以预卜的,就像当年的“雷曼债券”一样。我们必须提醒大家,运动和投资一样,都是好事,不过有一些高危的项目,大家必须打醒十二个精神,明瞭其风险的所在,才好参加,否则乐极生悲,就不大妙了。

来源:香港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