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跑普及率及竞技水准之高,远远超过全世界其他黄种人国家。在日本,高水平的马拉松赛事相当多,但在许多日本跑者的心目中,福冈马拉松、琵琶湖马拉松、东京马拉松这三场赛事更是神圣而崇高的三大男子马拉松赛。




过去二十多年来,日本在奥运、世锦赛、亚运等三大赛的男子马拉松代表,通常也都透过这三场赛事成绩去选拔。而日本国内每年最重要的田径赛事"日本陆上竞技选手权大会",其中的男子马拉松项目并不跟该大会同时举行,而是跟三大马拉松赛合办,每三年依上述顺序轮流举办,由此可知三大马拉松赛在日本田径界的地位。

琵琶湖马拉松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马拉松赛事,自二战结束隔年(1946年)就开办至今;晚琵琶湖马拉松一年开办的福冈马拉松,到了1960年代末期逐渐成为许多日本跑者心目中最高的马拉松殿堂;而三大马拉松当中的东京马拉松迟至1981年才开办。这三场马拉松原本都是男子马拉松,且订立了相当严格的参赛标准与关门时间,完全走的是精英式马拉松赛,每年参加的人数都仅有数百人。2007年起,东京马拉松转型为男女大众皆可参赛的城市马拉松,每年参赛人数好几万人;2013年起,东京马拉松成为全球第六个获选为世界马拉松大赛(World Marathon Majors)的年度马拉松赛事。


台湾与日本三大马拉松说来结缘甚晚,1980年代初期,当时的马拉松全国纪录保持人陈长明,曾心嚮往至福冈马拉松参赛,但当时田协总干事纪政考虑到台湾从未派选手到海外参与马拉松赛,于是改派陈长明参加第一届的马尼拉马拉松,也创下台湾本土选手海外跑马之先河;陈长明后来数度征战海外马拉松赛事,可惜始终无缘参加福冈马拉松。


直到1995年,日本田径协会来函邀请台湾派出选手参加琵琶湖马拉松,才首开台湾男子选手与日本三大马拉松的交流。当时台湾派出的选手是已经35岁的何信言,何信言于赛前一周才刚在马尼拉马拉松夺下男子组第三名,紧接着又转战琵琶湖马拉松,连续征战的何信言最后以2:32:56获得第106名。


1998年,台湾旅居日本十年的长跑好手许绩胜,选择在琵琶湖马拉松完成个人田径生涯最后一场马拉松赛事,比赛成绩2:25:01,名列第71名;这场比赛也是许绩胜田径生涯第34场马拉松。


2008年,张嘉哲与何尽平连袂前往琵琶湖马拉松挑战北京奥运标准2:18:00,比赛结果张嘉哲以2:22:07获得第43名,何尽平则以2:22:55写下个人新猷并名列第49名。


2010年,张嘉哲与何尽平再度出击琵琶湖马拉松,最后张嘉哲以2:18:54拿下第18名并以一秒之差拿下广州亚运门票,这同时也是台湾历年来在琵琶湖马拉松的最佳成绩与最佳名次,而何尽平则以2:24:30取得第46名。


2012年,何尽平与蒋介文共同前往琵琶湖马拉松挑战伦敦奥运标准2:18:00,结果何尽平以2:19:06获得第46名并首度闯进2:20大关,蒋介文在前半程跑了1:09:47,但可惜最后未能完成比赛。






至于台湾男子选手唯一参加过转型前的东京马拉松则是许绩胜,他在1997年东京马拉松上头跑出了2:25:55,名列第34名,这也是台湾男子选手至今在东京马拉松的最佳成绩与最佳名次。


2007年东京马拉松转型为城市马拉松之后,台北市于2008年派出参访团,台北市两位长跑选手邱建兴与吴婉菱也随队出访并参与了2008年的东京马拉松。当时已经44岁的邱建兴跑出2:31:16的个人水准成绩名列第84名,这个成绩是全部35岁以上选手第一位,当然也为他拿下40-44岁分组第一;而吴婉菱则以2:54:11勇夺女子组第八名,这个名次也是台湾女子长跑选手历年来在国际知名马拉松当中难得一见的佳绩。


2009年,何尽平前往日本参加东京马拉松,比赛成绩2:26:44,名列第46名。2011年何尽平二度赴会东京马拉松,结果以2:26:31位居第45名。


至于三大马拉松赛当中最受日本跑者尊崇的福冈马拉松,台湾一直以来都没有选手参与这场高竞技赛事,直到2012年,负笈前往日本求学的张仕颖选择在这场赛事挑战初马,终于完成台湾在日本三大马拉松赛的最后拼图,比赛结果以2:39:00名列第305名。

台湾参与日本三大马拉松第一人

赛事

姓名

成绩

日期

琵琶湖马拉松

何信言

2:32:56

1995/03/19

东京马拉松

许绩胜

2:25:55

1997/02/09

福冈马拉松

张仕颖

2:39:00

2012/12/02

 
 

台湾参与日本三大马拉松最佳成绩

赛事

姓名

成绩

日期

琵琶湖马拉松

张嘉哲

2:18:54

2010/03/07

东京马拉松(男子)

许绩胜

2:25:55

1997/02/09

东京马拉松(女子)

吴婉菱

2:54:11

2008/02/17

福冈马拉松

张仕颖

2:39:00

2012/12/02

 

撰文:臺湾长跑竞技网 KC (2012/12/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