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95 公里,当公元前490年雅典人裴里庇第斯跑完这一距离将战争胜利的喜讯告知家乡人后,倒地不起,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就将42.193公里作为一项赛跑的距离,并且命名为马拉松。因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而诞生的运动,注定也不会一帆风顺。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1年有22场,预计2013年将达到44场……连续3年每年都在以10场左右的数量增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增加,是好事。但是,当2012年底广州马拉松赛上两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马拉松。而随着近日2013年首场马拉松赛事厦门马拉松传出成绩造假风波,人们对于中国马拉松近乎功利的发展模式再度展开了思考。虽然厦门马拉松组委会昨日表示成绩并非人为更改,但不可否认,这起事件让中国马拉松阴云密布。

2012年马拉松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以生命为代价的讨论,往往发人深省。2012年11月,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两万名世界各地的选手参赛,当选手们举着旗帜、身披彩带、欢呼跳跃着冲过起跑线时,没人想到本届马拉松赛事会以悲剧的色彩收场。参加10公里赛的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陈杰脸色苍白地倒在了终点线上,7名工作人员立即对陈杰实施抢救,其间见到他意识模糊,四肢僵硬。经过10分钟的简单抢救之后,陈杰被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但这位年轻人却再也没有醒来。另一位参加广州马拉松5公里比赛的选手丁喜桥在比赛中晕倒,在与死神抗争了9天后也不幸离开了人世。

两个年轻生命的离去,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马拉松运动。马拉松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极限的运动,国内马拉松赛过去也发生过多起猝死悲剧,2004年和2005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三名选手遭遇不幸。2008年的上海马拉松赛,一名选手突然倒地,当时他距离终点仅200米。在国外,也不乏马拉松比赛跑死人的意外事件。纽约国际马拉松赛在2008年11月曾发生过两名选手猝死事件,那已经是自2007年10月以来,在美国举行的各类马拉松赛上出现的第7起死亡事故。伦敦马拉松赛27年来有8人死于心脏病……但这些悲剧并没有让马拉松举办方引起足够重视,记者了解到,广州马拉松赛在报名环节没有要求选手体检或出具体检报告,不过在报名表上的“参赛选手声明”中有要求选手承诺:“本人已在医院做好体检,身体健康,为参赛做好充分准备,并愿意按照有关要求接受药物检查。”虽然即使提交体检报告也不能完全避免类似悲剧发生,但对于公民的健康意识教育以及运动中的医疗保障是否真的到位的问题,依然值得思考。

2013年厦门马拉松赛现造假疑云

正是因为去年广州马拉松的悲剧,今年中国的第一项马拉松赛事厦门马拉松就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全国媒体也蜂拥而至。安全是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庆幸的是,厦门马拉松顺利完赛。本届马拉松不仅在参赛人数上(7万多人)为历届最多,在比赛成绩上也创造了历史。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纳格瑞以2小时7分32秒获得男子组冠军,这一成绩创下中国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最好成绩。

就在比赛结束后的第三天,厦门大学教授郑启五连续发微博质疑马拉松冠军成绩造假,他质疑照片显示这个“破纪录”是裁判人为的。帖子同时贴出一张纳格瑞冲刺的照片,照片上纳格瑞在最后冲刺时显示屏上的时间为2小时7分38秒。对此,厦门马拉松副总裁判长施建平给予了答复,表示因开幕式表演等的拖延,马拉松的准确发令时间应在8时3分多,由于负责现场大屏幕的工作人员切入的时间点与发令时间没有保持一致,所以导致了显示屏的时间和夺冠成绩有出入。施建平称,厦门马拉松的出发和计时采用国际惯例,无论选手在哪里出发,计时都是从他们跑过芯片感应带那一刻算起的,而选手在冲过终点时,也是通过芯片计时感应带来计算成绩的,因此成绩是准确无误的。郑启五认为施建平的解释“在关键的时间精确度上,三度含糊其辞”。这起造假风波在官方回应后也算是告一段落,但确实还是存在让人疑惑的地方。

从结果上来看,厦门马拉松创造了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最好成绩,之前这一纪录是由北京马拉松赛保持的。有网友质疑,厦门马拉松是否因为想要争夺“第一”,从而急功近利更改了比赛成绩?这样的猜测虽无根据,但背后确实隐藏着中国马拉松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期望“宣传城市”的作用大于马拉松竞赛本身。

相关链接

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段世杰:赛事还不够多

为了加强对马拉松赛事的规范管理,提升赛事品质,促进马拉松运动健康有序地开展,中国田径协会今年决定对各马拉松赛事进行等级评定,并且在1月11日对外公布了首批获得金银铜等级的马拉松赛事。此前,对于中国马拉松是否赛事过多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段世杰表示,中国马拉松赛事不是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

在首批获评等级的马拉松赛事中,金牌赛事一共有7个,分别是北京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厦门国际马拉松、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和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银牌赛事有6个,铜牌赛事有7个。为进一步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的规范管理,中国田协还公布了新制定的《中国田径协会关于外籍优秀运动员参加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的相关规定》及新修订的《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管理办法》《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实施细则》等7个文件。

对于中国马拉松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数量激增,段世杰认为:“根据资料显示:经济总量GDP排名前十名的国家和马拉松举办场次最多的国家基本是对应的,而在前十名当中,我们又是最少的。美国2012年举办了780多场马拉松,日本2012年举办了200多场马拉松……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段世杰还表示,由于马拉松在中国刚刚兴起不久,各组委会积极性很高,每座城市的办赛也都各具特色。但要保持中国马拉松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必须注意医疗保障、力戒浮华、控制成本、注重实效。

记者述评

主办方眼中,马拉松不只是一项比赛

跑步,人类最基本的锻炼方式,马拉松赛事的不断增加,势必会促进当地全民健身的开展,但也许主办方看重的并非是这个。在国内目前举办的马拉松赛事里,往往离不开“国际”二字,提升城市形象、拉动旅游消费、促进对外招商也许才是各地争相跟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真谛。

在 2012年兰州马拉松赛上,一位当地领导说:“马拉松不仅是一项群众参与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的景观运动,更重要的是这项体育赛事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经营水平、文化内涵和增强城市凝聚力的助推器。”马拉松赛在为城市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期间,外地去兰州旅游、观光、投资的人数均快速增长,当地从中尝到了甜头。厦门马拉松也是国内的老牌马拉松赛事,据厦门统计局数据,第一至第十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的直接营业收入累计高达10.72亿元。正是看见这些早年开始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从马拉松中收获了巨大的效益,全国很多地方也开始跟风,赛事如潮涌。

然而,在全国马拉松赛事不断增多的同时,去年另一条新闻也让人记忆深刻。武汉、西安等高校取消了长跑课,原因只是出于对学生安排的考量。如果连那些迈进大学校园、祖国未来的生力军连基本的长跑课都无法完成,这样的国民体质和健身意识,恐怕还不足以支撑这么多的马拉松赛事。体育运动本身最大的功效本该是强身健体,如果我们背离了这一本质,而更多在意运动之外的收益,势必会急功近利。看似繁荣的中国马拉松赛,也许只是一堆泡沫。

来源:成都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