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带了个美国朋友到台湾攀岩,第一天我们去了龙洞,第二天还是去龙洞,第三天早上妈妈问,“今天去哪儿?”“龙洞!”“又去龙洞?昨天不是去过了吗?”当下把我拉到一旁:“也不带朋友去别的地方逛逛?人家难得来一趟台湾,天天都去龙洞,也不会不好意思。”冤枉啊,朋友就是想攀岩,人家还巴不得天天去龙洞,我的确善尽地主之谊啊。

攀岩人的旅行的确和一般的旅行不太一样,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访同一个岩场。美国每一个可称为“目的地(destination)”的岩场,哪一个没有至少一千条路线?怎么可能在一个攀岩季就消化的了?更何况较困难的路线需要多爬几次才能完攀,更加困难的路线可能要再过几个攀岩季才有把握;又或者某条路线实在太过经典,爬过一次两次还欲罢不能,还想多爬几次云云。如果持续攀岩,几年下来离家最近的岩场(home crag)怕没有造访过百次,就算是我这样的流浪攀岩者,美国西岸的着名岩场,哪一个没有去过五次十次?

而这也是我和攀岩区建立感情的模式,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如果再加上美丽深刻的回忆,那我跟这个攀岩区就可以海枯石烂、此情不渝了。

我第一个爱上的攀岩区是约书亚树国家公园(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且是一见钟情的。第一年造访就onsight了生平第一条5.9的路线(註:onsight,亦即第一次尝试即完攀),之后每年造访 onsight的级数就往上再推一级。后来若是在新的岩场受挫,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赶紧回到约书亚树,看看究竟是真的退步,还是还没有适应新岩场的岩质和攀登型态?这两年在约书亚树的表现难以突破,只是往日的甜蜜时光历历在目,提起约书亚树我还是立刻竖起大拇指。

和一些岩场的感情路就比较曲折,Indian Creek就是好不容易才追到的。

路线Rock Lobster

开始攀岩的时候,我就想要利用攀岩技术登山,那么就一定得学会爬裂隙,因为裂隙是高山岩壁上最容易依循且可以保护的天然特徵。学爬裂隙,美国是个好地方,尤其是Indian Creek。Indian Creek位于犹他州,进入景区,公路两旁立着一座座的沈积砂岩堡垒。沿着略嫌陡峭但不长的接近步道到了岩墙底下,几十条裂隙一路排开,声势惊人。

Indian Creek的裂隙长且均匀,选择好特定的裂隙大小来练习技巧,可以连着十几二十米都重复同一个动作。对该个动作的耐力若还没有训练起来,或是该裂隙的大小要求的技巧很难休息,两手臂报废速度即快,下来之后肩、背、上臂得软瘫个好一阵子。砂岩中的裂隙角度垂直,Indian Creek的路线基本上从5.10起跳,最好要能先锋5.11以上才能够好好地培养感情。

2008年第一次和Indian Creek碰面,那是三天的裂隙攀爬课程,为了不浪费分毫的学费,对教练架好的每一条路线都不推辞。其实我第二天结束后就不行了,我绝不说不的原则,让我在课程结束后连休七天。

户外登山攀登装备

在Indian Creek爬裂缝需要准备许多cams

第二次去居然已经是2012年,四年的空白主要原因还是绳伴难找、装备不够。Indian Creek的裂隙长且尺寸均匀,有名的挑食又贪多,印象中,看过最吓人的装备列表为需要某个大小的cam十二个!!(所以该条路线到现在我还是没爬)四年的光阴让我在爬裂隙的技巧上进步了很多,top rope完攀了许多难线,偏偏尝试先锋的时候,儘管放装备一点都不需要花脑筋,还是吃亏在耐力不够,先锋与top rope的差距远比可接受的范围来的大,流下不能轻弹的女儿泪。

后来好像又零星地去了一两次,除了因为反覆地塞裂隙而肿胀酸痛的左脚踝,其他却是春风了无痕的没啥印象。

puma-catwall-indiancreek-theme

Indian Creek攀爬一景

今年十一月初挟着刚爬完Salathe Wall的意气风发,再度来到Indian Creek。开始三天也许是一起攀爬的人太多或是步调不同,也或者是尚未找回感觉,与Indian Creek老闹彆扭爬得不太开心,又流下不能轻弹的女儿泪。休了两天后,平心静气地阅读guidebook,先找些适合自己风格的路线爬,首先完成了以前先锋过却没有完攀的路线,心头一宽,居然onsight了好几条好线,也开始愿意接受挫败尝试更具挑战性的路线了。

还记得离开前的第二个攀爬日,先锋Jane Fonda’s Total Body Workout,如同名称所建议,这条以喇叭口的宽缝开始、到漫长的窄手缝、变化成手缝、大手缝、最后以拳头缝结尾的40米路线,让我像是做了全身的有氧运动一般大汗淋漓全身虚脱。

Thanksgiving

砂岩墙上列出的裂缝平整,在岩面上找不到岩点使用

接着先锋Crack Attack,又是好一段窄手缝最后进入重头戏的叠手指难关,需要使用Black Diamond 0.75号那一个cam来保护,BD以绿色标示该个大小的cam,我首先拿起挂在左边的绿色x4,两手指居然扳不动开关,颓然放回,好险右边还有个绿色的camalot,赶紧换手塞缝速速拿起该个cam塞入,哪知道这一折腾,我的onsight机会也被折腾掉了。x4是BD较新的产品线,比起招牌Camalot,x4的手柄较细较软、开关的接触面积较小,的确比Camalot来得稍微难扳动,但是我万万没想到我会累到连这样的力气都没有。传说中的Indian Creek虚脱(The Indian Creek Pump)我终于在这一天体会到了!虽然没有完攀该条路线,却对Indian Creek有更深层的认识,妙啊,难道我终于爱上Indian Creek了?!

阿拉斯加袭来的冷气团极为强烈,Indian Creek愈来愈冷愈来愈冷,今年在那儿的最后一条路线Rock Lobster,是岩壁上绽开的一条缝,大手、手、小手、叠手指,叠手指那一段是难关,第四天攀爬日我尝试先锋过没有完攀,本来希望离开之前能够完攀,只是乌云密布与近乎零度的气温,加上每一步手脚都得接触那天根本没有机会晒到阳光的裂隙内部,我愈爬愈冷,有冰攀的fu。叠起的手指一点知觉都没有,斗志全失的我最后还是拉装备了事,给终于死心塌地爱上Indian Creek的我再度造访的理由。

不过这次我得让Indian Creek多等等,多年爬裂隙下来我现在的罩门就是叠手指的大小,也就是介于BD紫色到绿色cam的大小。也许可以在当地找一条该大小的裂隙,挂上一条绳反覆练习,但是根据高人指点以及自己的心得归纳,我应该多爬运动路线尤其是开放式手点多的路线来培养力量,因为我不是不懂叠手指的技巧,而是叠手指之后挂不久,更遑论放开一只手来放保护了。力量和愿意少放几个保护接受较长坠落的胆量才是我欠缺的。不过Indian Creek你也别太担心,我不会让你等太久的。

作者介绍/易思婷

土生土长的台湾女孩。在台湾,朋友大多叫她小Po,在美国,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较响。从竞争激烈的台湾教育体系,到美国博士班的历练,二十多年的学校生涯,一点都没有驯服、反倒是磨亮了她的冒险本质。她有梦想,筑梦踏实,“这一辈子,我要活得有声有色。”她说。

    跑步者说 //www.nduoke.com//www.nduoke.com/running-quotes
    跑步心情 //www.nduoke.com//www.nduoke.com/running-feelings
    跑步哲学 //www.nduoke.com//www.nduoke.com/running-philosophy

文章分类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