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国际马拉松的参与者 李平组织的海口马拉松赛事却遭遇危机———

  当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另一项国内马拉松赛事海口马拉松比赛却遇到了它成立后的最大困境:一直负责承办赛事的海口马拉松俱乐部宣布今后退出这项比赛。

  与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最大的不同是,海口马拉松比赛是国内最大的民间马拉松赛事,完全由跑友推动,没有任何官方背景。尽管这两项赛事有着共同的跑友,但是在跑友的心目中,“海马”更像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宿。

   然而,从2008年与外来合作者的分手,到2009年俱乐部内部朋友之间发生分歧;从2008年缺乏资金,到2009年组织工作中的种种漏洞,众多的困 难导致了这项赛事遭遇到生存危机。“尽管俱乐部退出了,但是我还想和其他跑友一起把它继续下去,”李平,从2008年到2009年,海口马拉松比赛的主要 组织者之一,也是将这项民间游戏正规化的力推者。

  59岁的李平,一名曾经的自由职业者,跑友圈里人称“跑吧老李”。三年前第一次参加 北京马拉松时,他有了一个想法:办一个正规的纯民间的马拉松比赛;三年后,当他第三次参加“北马”时,这位经历了两年历练的赛事组织者有了新的认识:让大 家伙儿的马拉松由“民”转“官”。

  “马拉松比赛由官方办未必成功,但民间办肯定不能成功,”李平转述一位跑友的话说。而面对现实,他也不得不承认,一旦官办,业余选手的利益肯定会被削弱,“这是我要想尽办法解决的。”

  声音

  “让更多的人

  知道海口马拉松”

  昨天清晨7点50分,李平和另外三名跑友从西站北二出站口走了出来。他寻摸着接车的人,手里举着一个小牌子“海口马拉松”。这并不仅仅是找人的方式,他的真正用意在于随时宣传海口马拉松,宣传海南的跑友。

   接他们的人来自一家名为“跑吧”的网上马拉松俱乐部,他们的目的地是大栅栏西街的一家名为“博盛园”的小宾馆。这家宾馆所有的客房已经被跑友们所占据, 大堂里,跑友们正在排着长队做房间登记、领衣服。与李平一样,这些跑友也是通过这个网上俱乐部报名并参与北京马拉松比赛的。

  “全国爱好马拉松的人太多了,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沟通、组织,成了一家人,去年也是这样组织的,”李平不时地和外省跑友打着招呼。“与他们相比,我们海南跑友的规模还很小,”李平说这次只有6名海南跑友参加“北马”,而像北京、山东这些地方的跑友数量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房间满了,老李他们不得不由俱乐部组织者带着转到另一个宾馆。从大栅栏西街一直到大栅栏,大小宾馆基本都已经住满了跑友,最终走了大约一里地,在粮食店街深处,他们住进了一家更小的宾馆。

   由于宾馆的周转、价格等问题,几名同伴发了点牢骚。“咱们海口马拉松的时候,160元住的是四星级宾馆,而且大家都住在一个地方,也好联系,”一名同伴 说。提到这里,老李也带着一点的自豪:“那是我参加的马拉松比赛里,住宿条件最好的一次。”实际上,老李就是那次海口马拉松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由于下午还要参加跑友交流会,在宾馆老李和同伴没有休息立刻就开始整理内务。老李拿出了一件夹克,夹克背面用油笔写着“海口马拉松”。“这样不知道成不 成,还是贴上大标签好,反正咱们得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海口马拉松,”老李和哥儿几个商量着。同时,他从夹克里掏出了一张自制的名片送给了记者,上面 写着:“海南第一马拉松发烧友 志向1:奔跑一生,永不止步;志向2:把海口马拉松办成正规赛事”。

  缘起

  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没有海南的名字

   李平是从2006年开始接触马拉松运动的。当时,他在网上论坛里知道了海口还有一个名为“海口极限长跑俱乐部”的民间组织。开始时,李平只是想去这个俱 乐部里进行体能测试,看自己到底能跑多少公里。于是,他的第一个15公里长跑便完成了,尽管用了94分钟,尽管他之前也不会相信。

  第 一次的长跑,用老李的话说,他累瘫了,乃至一连数天都无法洗衣服,但是他感觉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大放松。十几岁便横渡过长江的老李决定参与到这项运动 中去。“我其实一直很想从事铁人三项,但是游泳和自行车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再加上家里人因为风险因素也反对,而马拉松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说。

   从此,老李开始了马拉松生涯。其实,他们的训练很简单,就是跑步,每天至少要跑上5公里,这样才能保证在比赛中有足够的体能坚持下去。对马拉松一无所知 的老李也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联系网友,也是那个时候他知道并加入了“跑吧”网上马拉松俱乐部。“当时只有300人,现在成员有9000人了,”李平 说。

  一方面每天坚持训练,一方面在网上了解各种训练信息,李平的15公里长跑的耗时从最初的94分钟缩短到了68分钟。这个时候,他 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那一年海口马拉松俱乐部只有二三十人,而济南一个俱乐部参加“北马”的就有五六十人。李平说当时没有看到身边还 有人参加这项赛事,那个时候也没有通过“跑吧”俱乐部来报名,而是以个人名义报的名。

  第一次参加“北马”,他住在亲戚家,无法去判断 “北马”在赛程以外的组织情况,但是却开了眼界,领略到了当时国内最大马拉松赛事的风情。不过,在兴奋以外,他感到了一丝的失望。“我当时想的是自己以海 南选手的名义参赛,可由于我是以个人名义报名的,因此在运动员成绩单上只能挂靠一个北京组织单位的名字,整个比赛中就没有出现过海南的名字,”李平说自己 后来通过“跑吧”网站才知道那一年他是海南唯一参加“北马”的选手。

  当他把自己比赛的成绩告诉俱乐部的朋友时,大家都吃了一惊:啊,你去参加“北马”了?后来,在李平的带动下,周围的跑友才开始主动参加“北马”,李平也从一个普通的业余选手,“晋升”为大家伙的领队,帮着组织和报名。

  起步

  第一次参赛“海马”

  和摩托车抢道

   2007年的元月,李平第一次参加了海口马拉松比赛。这个赛事是从2002年开始的,由海口马拉松俱乐部(最初的海口极限长跑俱乐部)举办。其实,这个 比赛更像是一个海南岛跑友内部的聚会,到2007年总共也就有一二百人参加。由于俱乐部没有自己的网站,为了宣传,俱乐部的发起者便在天涯等网站发帖,会 员到大学里贴海报。当时所谓的宣传也没有过多强调马拉松比赛,更多用的是“户外运动“这个词。

  李平用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它的简陋:起点 的“背墙”只是用一块背景布绑在树上。由于没有资金,组织者无法与当地交通部门进行协调,对赛程所用的马路实施管制——选手们只能在自行车道和便道上进行 赛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选手们跑步时会与自行车、摩托车抢道,甚至发生磕碰。在终点,为了保证选手冲刺,组织者不得不在马路上临时拦截汽车。在这次 比赛里,李平最终获得了第八名。

  “北马”、“海马”,前后的反差令老李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推广自己的赛事,让它走向正规;还是继续让它小打小闹,仅仅是一个乐趣。李平觉得推广自己的赛事,本身也是一种玩,而且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感,“玩就给它玩好、玩大,感觉的确在做一个事情。”

   作为自由职业者,李平曾做过商业策划工作,而他也看到了马拉松赛后的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做一个体育产业,可以利用商业模式获得经济效 益,最终对俱乐部的发展也是有益处的,”李平说当时俱乐部是挂在另一个社会团体下面,没有任何经济支撑,2002年成立时,只有20多个人。

  当然,李平的想法并不是“空中楼阁”。通过初次参加“海马”,他觉得“海马”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路线:海口的西海岸。“那不光是跑步,而且是美的享受,风景非常美,”作为来到海口十多年的吉林人,李平说自己非常热爱这个第二故乡。

  “厦门马拉松是由一个网友向政府的建议邮件开始的,而郑开马拉松也是一个网友发帖促成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民间推动这件事情?”李平的决心已下,但有两个问题困扰着他:没钱、没经验。

  试水

  第一次组织“海马”

  比赛前一天 合伙人走了

  契机来自于网络。由于李平总是在网上写博客、发帖子和网友探讨跑马拉松的经验,因此“跑吧老李”的绰号也就逐渐地流行起来,为各地跑友所知。2007年底,一位来自广州的陌生网友通过老李公布的QQ找到了他。

  对方也是一个喜欢策划的人,两人谈得很投机,从参加马拉松训练和比赛一直聊到了马拉松的赛事运作。老李说对方是一个搞汽车越野的人,自己也组织过一些赛事和活动,可以大家一起来把“海马”推广出去。比赛资金由香港老板出,一旦赢利俱乐部和香港老板两家分。

   李平和俱乐部的管理者商量后同意与对方进行合作。然而双方一开始谈的时候便遇到了分歧:俱乐部希望最终的利润分成是双方各一半,而对方希望自己占的比重 更多一些。双方的理由也很简单:各自都觉得自己很重要,俱乐部这边负责赛程的组织,而对方负责包装、赞助和广告。此外,这背后还有另一个认识上的分歧: “海马”是否已经是一个品牌?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李平成了双方的润滑剂。“夜里12点,广州的网友给我打电话说这些事情,我就在 电话里安慰他、劝服他,毕竟大家都是本着一个目的合作的,”李平说。而俱乐部这边,他也要说服自己的伙伴们,毕竟大家从来没有干过这个工作,谁也不知道应 该如何推广下去。

  由于没有经验,俱乐部这边基本上是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的,而让他们感到不愉快的是,对方做的很多事情他们却都不知 道。“新闻发布会,都快开始了,主席台上除了我一个主持,请的人都没影子,”李平说他自己都不知道人家领导来不来。而另一个让他们无法忍受的就是在发给运 动员的奖杯、奖牌上,根本看不到海口俱乐部的名字,“我们连奖杯、奖牌什么样都不能介入,”李平说。

  筹备了两三个月,并没有给双方带 来经济方面的利益,而更让李平愤怒的是在比赛前一天,那个广州网友突然走了,没有通知任何人。李平并不知道他走的原因,也不想去猜测,但是他对合作方的另 一个负责人话说得很不客气:“如果你们不干的话,我第二天就告上法庭。”李平说对方很坦诚也很善良,最终双方继续合作。

  但是直到比赛前夜,工人才开始搭台子,起点的充气门上也只是用贴纸代替印字。李平还记得开赛的那一天,请的领导一个都没去,只有他先在台上讲一些比赛注意事项,随后下台就成了参赛的运动员。

  不过,这次赛程终究顺利地结束了,跑友们的评价也很高。对于李平和俱乐部的其他人来说,他们知道了如何制作宣传册、如何搞新闻发布会、如何招商……那次比赛,600多人参加,第一名的奖金是3000元。而过去,参赛者的奖品就是一块便宜的电子表。


  错误

  第二次组织“海马”

  两个冠军

  跑对一个跑错一个

  虽然第一次商业化推广困难重重,但是成功的喜悦让李平和朋友们有决心和信心在2009年继续坚持下去。这次,他们没有再与别人合作,而是开始了自我挖掘潜力之路:发动会员去找投资或者赞助。但是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内部的组织者之间意见又产生了分歧。

  “当时大家的压力很大,因为直到距离比赛之前一个月,资金才到位,”李平说之前他的观点是钱不到位不能做,而一位合作者的观点是先把事情抛出去再说。李平坚决反对,因为他觉得万一资金不到位,比赛发生了改变,损害的是跑友的利益,也有损俱乐部的信誉。

   幸运的是,资金终于到位了,而且与2008年赛事相比,这次赞助的不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几家公司。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赛事组织上又出现了许多的漏 洞。包括李平在内的一些跑友认为这源于赛事组织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大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李平有意识地回避这些话题,因为在他看来大家没有对错之分,只 是观点不同,“我们到现在都是朋友,仍然一起跑步。在马拉松上我们是一致的,在组织马拉松上我们是有分歧的。”

  比赛组织上的混乱让李平很痛心。“海马”赛分为一月全程和十月半程。李平以半程比赛举例:“开跑了,裁判还没来,赛道上的引导牌也没有立,运动员有的跑错了,有的跑对了,最后居然出现了两个冠军,跑错的一个,跑对的一个。”

   老李很愤怒,也很失望。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接连写了四篇有关“反省”的博文:从自己、同伴到大学生志愿者。同时,在一篇名为《海口马拉松俱乐部的马拉松情 结和马拉松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博文中,他写道:“办马拉松则需要一种热情,一种异常高涨的热情,一种持续不衰的热情,不计得失,只追求那种成就感……办马 拉松需要热情,更需要能力。能力不够,只有热情是不行的。海马半程赛办成这样,是海口马拉松俱乐部已不能承受马拉松之重了。”

  老李的愤怒和失望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被批评的大学生志愿者负责人留言“老李,关于你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接受,并且深刻检讨”;半程赛女子冠军陈静回复说“您为每次的‘海马’赛事都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成绩证书我已经用涂改液给改好了,我会好好珍藏的”。

  困境

  最艰难的一天

  俱乐部宣布

  退出“海马”

   10月12日,这是李平无法忘却的一天。这一天海口刮起了台风,他和其他的赛事组织者坐在一家小馆里,就着风声雨声,作出了一个决定:海口马拉松俱乐部 退出“海马”赛事。老李把这个声明贴在了博客上:“经海口马拉松俱乐部研究,因海口马拉松俱乐部组织结构不够完善,人力不足,组织马拉松大型赛事困难很 大,决定不再举办海口马拉松赛。”

  李平没有说自己当时的那种感受,只是重复了那天的天气,他自己的心里也就像天气那样,风雨交加。不过,他对记者说俱乐部退出了,并不意味着“海马”赛事的终结,“我肯定要把它继续下去。”

  老李找到了另一个海口的跑友老林,后者也是海口体育总会的负责人。用老李的话说,这个协会虽然也是民办的,但是却有着官方背景。“官办马拉松未必成功,但是民办马拉松肯定不能成功,”老李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解释他想寻求这样一种合作的原因。

  老李并不是没有看到把一个民间马拉松活动做大所带来的弊端。“民办的马拉松其实更像一个跑友的家,它是从跑友的利益出发的,”老李说正规的马拉松赛事往往奖金高,但是都归了专业运动员,而“海马”之前的奖金都是给了业余运动员。

   “业余运动员并不在乎钱的多少,他要的是那个象征、那种意思,”老李坦承一旦“海马”做大、奖金提高,吸引了专业运动员,业余跑友在这方面必然要受影 响。不过,他也正在和老林商量,将来的比赛中是否可以在确保一等奖金的情况下,把后面的奖金数额减少,份数增多,让更多的跑友分享这一快乐。

   海南当地媒体就“海马”一事采访海口市文体局群众体育处的陈处长。陈处长说由于海口马拉松俱乐部不具备包括场地选择、高水平裁判、运动员保险等相应条 件,因此今年海口市文体局拒绝与该俱乐部合作承办海口马拉松赛事。但是他们正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准备由海口市体育总会将这项全国性的大型赛事继续 举办下去。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满羿 ■供图/李平(除署名外)


(有些地方写得不确,如“一直负责承办赛事的海口马拉松俱乐部宣布今后退出这项比赛”不是退出比赛,是不再举办赛事。
如“民”转“官”是记者的表述,与我的原意不太一样。
如“160元住的是四星级宾馆”不对,我们可是为外地跑友联系的120元的标间哟!
如“老林”,应该是“老赵”。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指出了。稿子没给我看就发了。我刚才才买了份报纸看到的)

作者:李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