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枚金牌,100枚奖牌,生硬的数字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难道中国就可以称得上是体育强国了吗?



    一、数字推论,中国不是体育强国

    51枚金牌,100枚奖牌,生硬的数字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难道中国就可以称得上是体育强国了吗?

    8月25日报道:

    按照现在中国竞技体育的上升趋势,以后的奥运会奖牌榜上难免不会出现中国代表团独大的局面,虽然美国有菲尔普斯(wiki)这样的八金狂人,但说到集体优势,中国代表团的领袖地位无人能出其右。

    1、中国夺金项目多是冷门

    在北京奥运会十大梦之队的评选上中国队占了四席,跳水队7金、举重队8金、体操队9金、乒球队包揽全部4枚金牌。其实在这些项目之外,中国队还有其他的几支梦之队,中国射击队在北京奥运会上拿下了5金,羽毛球和女柔也分别拿下3枚金牌,这7个项目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传统优势项目,而中国运动员在这些项目上拿到的39枚金牌也占了中国奥运代表团所有金牌的76%。

    但,这些金牌项目在国内的推广程度却始终令人担忧,除了拿下7枚金牌的羽毛球和乒乓球之外。跳水、举重、体操等运动项目都不是普及运动,这些运动门槛高,身体条件要求高,类似射击这样的项目更是法律所不允许推广的,所以普通民众很难在一般的条件下进行这样的锻炼,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奥运代表团只不过是用举国体制培养出了这些推广程度有限的统治项目,而真正应该普及的运动,中国体育界却没有始终贯彻到底……

    2、个别突破项目在别国相当普及,却在中国不流行

    本界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之所以能夺得51枚金牌,他们在很多非传统优势项目上的突破不得不提,赛艇、拳击、花样游泳、沙排,这些项目为中国队带来了可观的奖牌数量,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只是当年“2008北京备战计划”的结果。

    老实说,在国内这些运动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相反在其他国家,拳击、赛艇、沙排这些运动的普及程度其实非常之高。

    就以赛艇为例,这项运动在中国是个大冷门。在中国的湖面、河道上几乎看不到赛艇的踪迹,很多人甚至连赛艇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在欧美国家,赛艇的普及程度超乎中国人的想象。在那里,公开水域、宽广的河面常常点缀着各色赛艇,许多大学的体育馆里甚至有专门的室内赛艇练习场,喜爱和参与赛艇运动的人随处可见。沙排项目也是如此,在中国男女沙排队员加一起也就一百多人,很多省市都没有沙排队伍。但是在美国,虽然他们的水平有高有低,但打得人太多了。美国的国内比赛,经常有两百多对运动员参赛,有这样的群众基础,美国队能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两枚沙排金牌也就不奇怪了。

    其他的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国外有专门的拳击俱乐部、花样游泳的普及程度也相当高,所以和这些积极推广所有运动的国家比起来,中国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3、传统普及大项长期处于劣势

    田径、游泳、篮球、足球,这些不管在国内、国外都是普及程度非常广的传统项目,但在这些项目上,夺取了51枚金牌的中国却始终都处于劣势。

    在游泳项目上,美、澳永远都是世界顶级,美国菲尔普斯一人的成绩几乎可以盖过中国游泳队的所有冲牌目标。田径项目上中国队和世界强队的实力差距也依然明显,在刘翔受伤退赛后,中国田径队在奥运会冲金项目寥寥无几。要知道田径和游泳都是运动门槛最低也最普及的运动,如果在这样的运动项目上都无法领先世界,那中国又怎么称得上是体育强国呢?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阿根廷只夺得了两枚金牌,一枚是足球,一枚是篮球。在中国足球和篮球也一直都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热门项目,但一直以来,中国队的表现都让人无可奈何,男子足球在小组赛惨败淘汰出局,激起了所有球迷的愤怒。在篮球项目上,中国男篮打出了风格和士气,但是依然仅获得了第八名的尴尬位置,未能实现突破。

    二、体育软硬件,中国远远跟不及世界水平

    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准是由体育设施决定的,没有基础设施,推广相应的运动项目就很难,虽然近年来中国体育部门一直都把体育设施的建设放在首位,但和其他国家的雄厚基础比起来还差的很远。

    8月25日报道:

    据美联社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国外运动员都很惊讶于中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但可以想象,如果他们到中国其他城市去走一走,就不会这么想了。

    为了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投入了多达318个亿的场馆建设、运行资金,这里面包括鸟巢、水立方的修建,各大学体育场馆的改建,还有各种临时体育设施的搭建,318亿是一个什么概念,为了这16天所需要用到的体育场馆,北京市花掉了相当于2007年整年国民生产总值1/30的钱……

    说到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立志于全民体育的推广,但一直以来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没有太大的进步,中国现在的体育场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3.2亿平方米,仅从数量上看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相对于多达13亿人口而言,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权1平方米多(wiki)一点,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比起来,这可是30多的倍的差距。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数据,在中国如此众多的体育场馆数量上,学校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量的65.6%。在这65.6%的体育场馆中,又只有29.2%对外开放,而即便是在开放的体育设施中,利用率也明显不高……

    当然公共的体育设施就更少了,近年来中国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一直都在加大投入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仅2007年就有2.6282亿人民币投入到公共设施建设中,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群众基础,这样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

    体育设施上有差距这就已经很让人难以接受了,而且更令人难以接受的还是中国的青少年受到的体育教育,借考试之名占用已经很少的体育锻炼时间,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拆除单、双杠等基础设施,得不到锻炼让现在青少年中的小胖子越来越多,考试成绩当然好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足以影响他们一生。

    其实这就是中国推广全民体育运动的困境,基础设施跟不上,基础教育也不配合,相比其他国家到处都是篮、足球场,公园里到处都是锻炼的青少年,中国的体育现状还远远赶不上世界水平……

    三、对比近邻,中国青少年全面落下风

    对比日本,中国的体育体制全面的落了下风,公共体育设施,青少年体育教育体制,在这些方面上,中国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8月25日报道:

    虽然上届奥运会日本代表团的表现令人惊艳,但本届奥运会中他们的金牌数量又回到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其实这么多年来日本竞技体育水平一直都在下降。但是日本政府始终没有减少对体育的投入,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时间、空间,日本都已经竭尽全力,而且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重点并没有放在争金夺银上,减少对竞技体育投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现在,日本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翻了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在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日本放了更多的精力到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体制上。1993年,一篇关于中日少年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罕见的中国教育,尤其是体育体制教育的大讨论。而事后,那篇文章的作者再次撰文表示:中国孩子表现不如日本孩子顽强,既有观念意志方面的原因,也有体能差异的原因,只是后者未引起足够的警觉。

    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体能差异,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就是体育体制教育上的差距,现在15年已经过去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在最近的一个中日体能训练营中,主办方对体能挑战对抗赛开始前、结束后、结束后1分半、2分半、3分半的两国中学生的心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日本学生。

    其实在较早的时候还有过这样的一个调查,据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从1984年到2004年组织的数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体育体制上的推广不足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现在的中国学校教育理念之下,中国学生的锻炼意识远远不及日本学生。大多数中国学生仅在体育课时间参加运动,而中国学校安排的每周体育课时间也少于日本学校。

    在日本的几乎每个学校里,总是有大部分的学生都很爱锻炼,活动形式一般都很随便,棒球、排球或篮球,只要你喜欢。只要喜欢,那日本的青少年都会抓紧任何时间参与到这些运动项目之中。相比之下中国青少年的锻炼意识就要差的多,不仅是中学,就连在大学里也很少有同学在课余时间主动去锻炼。

    这样缺乏锻炼的后果就是中国青少年存在严重体力活动不足和体育锻炼不够的问题。据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2/3(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1/4(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

    这样的数字在日本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在那里,体育锻炼跟文化学习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东西,比起这一点,中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四、“精英体育”还是“全民体育”?

    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精英体制,中国的体育体制也同样如此,虽然中国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实力确实很强大,但一个普通的体育爱好者想要通过努力参加奥运会实在是太难了……

    8月25日报道:

    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51枚金牌,举国体育体制的功劳可以说非常之大,一个运动员在被选入国家队之后就不必操心任何其他的事情,吃有食堂,住有宿舍,每个月有津贴,而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训练,争取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这样的举国体制给中国体育界带来了很多荣誉,世界冠军,各种国际比赛的金牌。但,这种精英教育的模式是不是阻碍了全民体育的正常推广呢?

    是,在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金牌选手中很多运动员都是出身农村,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在某些训练、比赛场合展现出了很强的实力,在被选入专业队之后他们再不需要为其他的事情担心,虽然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成绩,但对于其他的体育爱好者来说,这样的选拔无疑是关上了他们为国争光的大门。

    相反在欧美的其他国家,体育是一个全民参与的锻炼方式,任何人只要喜欢运动,都可以在很多比赛中报名参加,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立陶宛一次国内篮球比赛可以有2000多支参赛队伍,很多国家的奥运会选手都不是专业运动员,餐厅的厨师、普通的职员、公司的CEO,甚至大学的校队运动员都可以获得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牌的数量的确是荣誉的体现,但是想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体育强国,对普通民众敞开大门就显得非常必要。在中国几乎没有单纯体育爱好者可以报名参加的专业比赛,而在其他国家,大部分的比赛都是这样的性质,相较之下后者的操作模式不仅能够更好的推广运动项目,而且也扩大了专业队的选人范围。一举两得的事儿,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学习呢?

    来源:让一切随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返回顶部